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法与综合法教学小议陈全顺在平几教学中,按照几何证明中推理思路顺道的不同,基本证明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1、分析法。它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己知”的推理过程。例如: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取AE=AB,作EP上AC交BC于F(如图1...  相似文献   

2.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这就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这个定理可分解为下面三个定理:(1)在△ABC中,若AB=AC,AD是顶角平分线,则ADBC,BD=DC.(2)在△ABC中,若AB=AC,AD是底边上的高,则BD=DC,∠DAB=∠DAC.(3)在△ABC中,若AB=AC,AD是底边上的中线,则AD上BC,∠DAB=∠DAC.由此可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有三个基本功能:(1)利用“三线合一”定理可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2)利用“三线合一”定理…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由于长期隔绝,对汉语的使用自然会产生一些差异。通过考察台湾小说中词的ABB式结构发现:在词的内部构成、搭配习惯、语法功能和表达效果四个方面,台湾与大陆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词的兼类现象和活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历来都是汉语教学的难点,语法论著虽然种类繁多,对许多相同问题的看法却大相径庭,让人莫衷一是。在《词类》这一章节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词的跨类问题,《汉语语法问题》①一书将其分为兼类和活用两大类。可是.对于这两种现象的界定,不论是《汉语语法问题》还是其他一些语法著作,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我们有必要对各种说法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求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一、定类与跨类关于词的语法类别,汉语语法学史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词无定类”,其中以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马…  相似文献   

5.
一个有用的结论江苏兴化城东小学陈德前安徽省1994年的中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题:已知△ABC的AC=2,BC边上的高(1)求BC的长;(2)如果有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在AB上,另外两个顶点分别在AC、BC上,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解:∵AB、AC均比AD长,于...  相似文献   

6.
通过音节内部的语音屈折构词方式可以构成新词 ,这是古汉语的一种重要构词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语音屈折所形成的汉语同族词进行分析 :1、语音屈折形成的古今汉语同族词 ;2、语音屈折在汉语同族词中的表现及构成的词义关系 ;3、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现象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表面上两个意义相反或者形式相对的词与短语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种现象称为反义同指现象。它一方面说明了汉语语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语句子的含义与人们复杂的认知心理有关。本文以山东菏泽单县方言为例,考察了汉语反义同指的词与短语。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借词与双向借词孙玉溱(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键词:语言,汉语,借词,双向借词从另外一种语言借来新词,这类词叫“借词”。这在任何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借词又叫外来词。由于一个统一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相互借词的现象很多,叫“外来词”容易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9.
“小王是我们班的代表,他能代表我们。”这句话里的两个“代表”,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两个词?这个问题属于词的同一性问题,与现代汉语词类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词典编篡、中文信息处理等工作密切相关,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国内语法学界力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十来年,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不断深入。本文在此试图联系现代汉语道词法,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我们能否从造词法的角度去审视诸如上述两个“代表”这样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所持的观点主要是以下三种。一种…  相似文献   

10.
对同源词认识上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有些学对同源词存在着不够正确的认识,例如:如果一个词的两个以上的引申义距离本义较远,就应该看成同源词;如果人们对一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造成了区别字,就标志着这个词分化为几个同源词;如果一个词的引申义分化为新词,就与代表本义的词成了同源词,等等。这些认识都不符合“同源”的宗旨,因而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1.
白彦 《云南教育》2007,(9Z):42-43
在汉语中,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组成一个词的相同的两个字,如果顺序不同,其意义也不同。例如:“科学”与“学科”;“言语”与“语言”;“地质”与“质地”等等。在英语中也有相同的语言现象,请看下列几组词组:  相似文献   

12.
字和词蠡论     
汉字所以成为汉人的第二种语言,主要在于汉字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文字的独特属性。汉字一字一词组成单音词和一字一词素组成复音词,反映了汉语字与词相适应的内部规律;意合的特点贯穿着汉语字与词的系统;以组合造字及组合语素的方式繁衍新词;形声组字成词和单音字组合成词是汉字适应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两大转折点,也是汉字在与其他一些古老文字体系走完一段相似的历程之后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两大重要源泉。汉语中无论是单音词还是语素,大多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汉字作为记载其意义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其意义的语言单位,因此,汉语中的“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作为中国人观念中的一个“中心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第二语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学认为命题“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假命题,理由是根据由已知画出的图形不能判断出三角形全等.其实不然,这是一个真命题,虽然由已知不能直接推出三角形全等,但是通过作辅助线,却能证得结论,请看下面的证明:如图,在西△ABC和△A’B’C’中,AB=A’B’,AC=A’C’,AD、A’D’分别是两三角形的中线且AD=A’D’.求证:△ABC≌△A’B’C’.分析  依据已知图形不能直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我们须作适当的辅助线:分别延长AD到E,A’D’到E’,使DE=…  相似文献   

14.
“三线合一”指的是《几何》第二册第67页上的一个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这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运用时应作如下理解:如图1,△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在下列三个条件中:(1)∠BAD=∠CAD;(2)AD⊥BC;(3)BD=DC,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时,都能立刻推出其余两个成立.下面举例说明它的应用.一、证明线段相等例1如图2,△ABC中,D、E在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证明作AF⊥BC于F,则由“三线合…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玩代汉语以双音词、多音词为主,随着汉语的发展,一些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已经凝固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了,其中有些词的使用频率又较高,这样,在古文翻译中容易将一些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误从为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使用频率愈高愈容易产生误解,如: 杜甫的《兵车行》:“禾生垅亩无东西。”这里的“东西”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当“物品”讲。按此理解,很容易将杜甫的诗句误译成“田地里什么都不长,一片荒芜”。实际上,杜甫诗句的“东西”是两个单音词,即表示方位的“东”与“西”。杜甫诗句的意思是禾苗…  相似文献   

16.
学习完“边边边”公理之后,同学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第三边对应相等换成其他量相等,诸如第三条边上的高(或中线)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我们来探究一下三角形全等的实质:对两个三角形来说,两者要完全重合,也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致,而对于其中一个三角形来说,其大小、形状固定不变.依此我们来考察一下“边边边”公理.我们不妨做个实验:将两根木条AB与BC用可转动的螺丝在点B处连接起来(如图1),把BC边固定在墙上,这时AB边受重力的影响会向下转动,也就是说A、B、C三点构成的三角形因点A的…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的时期,汉语新词中出现大量的仿词。从仿的结果看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词多仿的团群式,一种是一对一的单一式。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追求语言表达的形象化和幽默化是新词中仿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一些仿词可以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大多数的仿词是语言词汇中的过眼云烟,只有少数会留下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部分所谓“联绵词”可以分言、合言、倒言的现象为依据,论证古汉语中的一些后人称为“联绵词”者,实际是合成词;这种合成词的两词素往往是同义或同源的;而它们一旦结合成词,固定下来,便具有了词无定形、音随义转的特征。由此推想,汉语的原始形态本是单音节的,并无多音节词,只是合成构词法出现较早,一些今人所谓“联绵词”而实为合成词者,其形成缘由已无法考证清楚了。  相似文献   

19.
"非常"一词的汉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常”一词在汉语、日语中都是一个常用的高频词。在不同语言中,它的意义、用法及使用规则并非完全吻合,而是既有相同又有差别。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汉语“非常”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比分析了日语“非常”的各种意义,梳理清楚了二者意义上的异同。然后阐述“非常”的用法,重点辨析了日语中表示“非常”意义的一组近义词。最后,通过偏误分析得出了“非常”一词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几条规则,以便学习者从汉日两个角度全面掌握“非常”一词。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说解字》运用自己建立的古音体系,以“声与义同原”、“义存于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词与词之问的音义关系。段氏的同源词研究融声训法、转语说、“古说”为一炉,形、音、义互求,充分重视汉字形体的辅助作用,总结出汉语语词孳生、演变的一些规律,这对于主要以训释单个字词意义为目标的传统训诂学来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他注意将词义引申、新词派生的研究与同源词研究相结合,并把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相结合。段氏的同源词研究在同时期的同类研究中独对一帜,在同源词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