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中西合璧的《人类公理》到“三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为“大同”思想。其思想实质是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人民革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大同思想有三个渊源:《春秋》的“三世说”、《礼记》以及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大同苦乐观、大同平等观、大同仁爱观。康有为具体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其大同思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批判了剥削制度,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基主要社会政治思想──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全面阐述,它的基本精神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它的基本原则有“天下为公”的公有原则、“人人平等”的人权原则、“去苦求乐”的人道原则,这三大原则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复杂的近代中国产生了复杂的大同思想。《大同书》描绘了美妙无比的理想蓝图,但只是个不能实现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早期社会历史发展观与“大同三世”说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前后相承关系,前者确定了后者的基本内涵,是后者的真实起点。“大同三世”由古老的名词术语到成为康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观概称的过程,实质是对今文经学不断改造,使其旧有的概念形式被赋予日渐增多的新思想内容的过程。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重新解释“三世”内涵,明确添入原所未有的君主立宪主张,仍有其积极意义,不宜说成是思想“蜕变”。  相似文献   

5.
“大同”思想和“一统”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社会出现首先要靠大一统的实现。如果说大同是一个永难企及的憧憬,那么局部的大同景象也得凭依统一来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8.
“小康”、“大同”思想与道家、墨家等先秦学术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儒家“大同”理想与墨家“尚同”观念存在区别。礼运是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至顺,通常所说的礼运大同,是一种观念错位。  相似文献   

9.
“大同”一词在古代有多种涵义,因此,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从近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可以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指《礼运》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指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其基本特征。“大同思想”是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首次提出当代“小康”奋斗目标,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统一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周桂钿中国古代有三种大同思想,明确提出都在战国秦汉时代。从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诸侯混战、百家纷争中,逐渐产生了趋向统一的思想。首先是庄子、惠施所明确表述的宇宙间最广大的统一性。其次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大同小康”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小康”溯源姜建设大同小康学说是古代中国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学说,对此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打通《礼运》全篇的思想义蕴,清查一下这一学说的思想归属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期对其发生问题作一历史的说明。一、...  相似文献   

15.
儒家经典《礼记》有一篇文章叫《礼运》,里面有一段是孔子讲的关于“大同社会”的话,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儒家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这个“大同社会”大概有四个要点:第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它是为大众的,不是为个人的,这是它的一个要点;第二,和谐社会应该能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来为社会服务,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很讲信用,人们都能和睦相处;第三,各种人都能够有他的适当位置来为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比如说孤寡老人或者是有残疾的人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供养。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生活,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每个分子都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第四,和谐社会是诚信的社会,是没有欺诈的,也没有偷盗的,是一个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孔子把这种社会就叫“大同”。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多次提到“大同”概念,而没有直接提到“小康”概念。但从历史来看,“大同”“小康”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因而可以在逻辑上推导出毛泽东是用“新民主主义社会”指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小康社会”。这个新民主主义视域中的“小康社会”,应是小康社会思想从儒家理想到当代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小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小康”是相对于“温饱”而言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布衣陋室、粗茶淡饭,勉强维持生计,叫“温饱生活”。比“温饱生活”稍好一点,叫“小康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是“小康之家”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构想,最早出于孔子。他构想了两种美好社会:一是“大同”,说那时“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叫“天下大同”;二是“小康”,是指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清朝的李汝珍都以文学形式,描绘过近似“大同”、“…  相似文献   

18.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设想,《大同书》是其代表作品。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他青年时期就已萌芽,讲学期间不断酝酿,流亡印度时付诸文字,后又不断修正,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实理公法全书》与《康子内外篇》 康有为大同思想最早萌芽于1884年。按其自编年谱,他在这一年就开始“以三世推将来,而务以仁为主,故奉天合地,以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又推一统之后,人类语言文字、饮食、衣服、宫室之变制,男女平等之法,人民通同公之法,务臻诸生于极乐世界。”1885年“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  相似文献   

19.
秦小霞 《天中学刊》1999,14(6):33-35
一、邓小平的富民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经济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现时的新政治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经济发展而来的”[1]。我国最早产生的经济思想是儒家的大同、小康思想。大同思想反映了人类对无阶级、无剥削的美好社会的向往。儒家的小康思想是以不变更私有制度为基础的,所以无法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更无法解决人民的幸福问题,起了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农民不断举行起…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化理想,是对于传统化和外来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从社会和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