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档案》2006,(5):F0003-F0003
2006年6月6日,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活动在成都金沙遗址举行,并公布了国家新授予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名单,剑南春酒坊遗址、金沙遗址双双入选。作为唯一获此殊荣的白酒类,剑南春酒坊遗址再次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中国近代工业的活化石剑南春酒坊遗址出土的水井、酒窖、炉灶、晾堂、水沟、盛酒坑、粮仓等生产设施,全面展现了从原料浸泡、蒸煮、制曲、拌曲发酵、蒸馏酿酒到废弃水排放等酿酒工艺全过程,此外还有房屋建筑基址和大量瓷质酒具。可渭一幅形…  相似文献   

2.
1986年9月-198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考古队发掘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出土了6万多件骨签。其中刻有字的骨签5.7万件。1996年出版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中发表了部分“骨签”及其有关情况的报告,即第二节中的“七、骨签”和“第三节中央官署建筑遗址的时代与性质”(以下简称《报告》)。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4.
鸟崇拜作为人类共有的原始崇拜之一,它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留下了物证。在苏中地区的海安青墩遗址与兴化影山头遗址中,不仅有历史悠久的神鸟传说,还出土了鸟形陶鬹、太阳纹陶片和象征鸟卵的陶球等。出土有鸟形器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基本上是沿着黄河、长江分布,且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青墩遗址和影山头遗址的地理位置正处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根据远古氏族部落迁徙的一般规律和两遗址的大致年代来看,古青墩部落与古影山头部落很可能就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崇鸟部落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5.
《兰台世界》2012,(4):64
2011年12月10日,记者跟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到达周公庙遗址发掘现场。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现场正准备用沙土回填。长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告诉记者,周公庙遗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识文字近2600个,是中国其他地区出土西周甲骨文字总和的两倍还多。  相似文献   

6.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杜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  相似文献   

7.
文史知识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做“地支”。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了一对干支。如果“天  相似文献   

8.
朱黎光 《新闻爱好者》2008,(12):134-135
先秦时期编钟 根据文献记载,编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吕氏春秋·古乐》中说:黄帝时的一位乐官伶伦,奉了黄帝的命令和大臣荣将一起“铸钟12口,以和五音”。此外,炎帝、颛顼、帝喾、尧、禹时也有关于编钟的记载,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编钟的原始形态来源很早。陕西长安斗门镇遗址出土的陶钟,可以看做是中国青铜编钟之一——甫钟的始祖。这件陶钟1955年出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相似文献   

9.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的名篇。今本《战国策》却误把“龙”“言”两字并为一字,于是有了个“触詟”。《史记·赵世家》记为“触龙言愿见太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说与《史记》完全相同。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面世  相似文献   

10.
(一)编辑学的萌发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典籍浩繁。有史以来,可以统计的出书品种,已超过200万种。编辑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就有“编”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编,次简也”。可见,编辑活动在“有典有册”的殷商时期,就已经萌发。从古代孔子、吕不韦、刘向父子,到近现代张元济、鲁迅、邹韬奋、叶圣陶、王云五,编书的人历代都有。正是他们为创  相似文献   

11.
据许同莘《公牍学史》卷二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东观余论,记宣和中陕西发地得木简一瓮,皆汉世讨羌戎驰檄文书,行遣皆章草书,然断续不缀。”进入近代,汉简出土量大增。1930年4月,原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城烽遂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黑城附近)掘莸汉代木简一万多枚,绝大部分是当时边塞地区的官府文书,其记事年代起自汉武帝太初三年,  相似文献   

12.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圈里,“制播分离”一直足个烫手的词语。可是,这并不是个新词,早在1980年,中国就诞生了第一家集体所有制的“黄河影业公司”。由此算来,也有20多年的路程了,可是为什么至今仍没有打开局面:是由于先火不足,还是后天失调?当前国内的电视人学习国外的经验技术,可是仍旧时不时地碰壁,走起路来前怕狼后怕虎。实际上,中国的电视人都认识到了制播分离的优点和趋势,可是为何行动中举步如此艰难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说     
1963年出土的“何(简作此字)尊”,把“中国”一词及其语义的成立推至了西周武王时期1,距今已有数千年。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汉字象形的属性及汉语的特殊本质,形态不变的“中国”一词经历了复杂的意义变化。但是,此一变化却从来就不是模糊的过程,而是一个极为精确的演变。从由东西南北四方产生的“中土”、“中土大邑”、“天下中央区域”的观念到“京师”、“王畿”的具体所指,再到指代与周天子关系密切的诸侯方国、文明程度相对发达的中原诸侯区域的意义,最后发展到文化意义的扩充,表示一种政治上的正统、文化上的发达…  相似文献   

15.
1995年西安北效汉长安城遗址2千多枚秦封泥的出土,再一次说明陕西故地应该有大量的秦竹简、木椟档案出土,然而,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并非如此。那么,作为秦时中央官署的主要书档案——秦简牍哪里去了呢?针对这个问题,笔在考证秦封泥时,初步揭示和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结合最近考古发现,综述如下,以飨档案界广大读。  相似文献   

16.
从居延汉简看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许同莘《公犊学史》卷二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东观余论;记宣和中陕西发地得木简一瓮,皆汉世讨羌戎驰檄文书,行遣皆章草书,然断续不缀。” 进入近代,汉简出土量大增。1930年4月,原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城烽遂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黑城附近)掘获汉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整理分析了吴山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马骨的鉴定、测量结果。根据马骨门齿萌出、臼齿萌出及肢骨骨骺愈合情况判断,遗址中的殉牲几乎都是马驹。据文献记载,秦帝国时期雍地畤祭祀殉牲为“秋冬用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自汉武帝以后“以木禺马代驹”。从祭祀坑均为车马坑、殉牲均为马驹的情况来看,吴山遗址祭祀坑所属时代应为秦至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18.
金鸡报晓酉年到,本世纪第二个酉年——2017年正向我们姗姗走来.酉年又称鸡年,由于“鸡”与“吉”谐音,所以,在北京原本有许多带“鸡”的胡同,早巳改头换面,冠予了一个“吉”字.要说“早”,甚至能旱到清末民初.所谓开市大吉,万事亨通.“鸡”变成“吉”,这是北京以“鸡”字为胡同冠名的第一个特点;而北京有些以“鸡”冠名的胡同,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甚或扎堆出现,这是第二个特点.下文试举几例以说明这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上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 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社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为“前所未见”四字。周总理日理万机,但对工作一丝不苟,新华社报送给他的新闻稿,他每篇都字斟句酌,有时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一一重新标过。当时,我只为周总理亲自修改我的稿子并同意播发而高兴,没有仔细去想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改。…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中不仅有关于日本的最早记录,而且很早就传入日本。《风土记》与《山海经》的诸多相似表明,《风土记》的编纂者看过《山海经》并以《山海经》为参考文献。平城京遗址出土了含有疑似"山海经"字样的木简,下之西遗址出土了绘有《山海经》内容的绘画板,"中山神社"之名据说起源于《中山经》,这一系列线索表明,《山海经》在奈良时代或者更早时期就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