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新闻: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闻写作存在着不注重动词的运用甚至依赖形容词以求生动的现象,笔认为,这是对动词和形容词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因此,对两类词汇的性质作一对比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3.
张玲 《青年记者》2006,(8):64-64
新闻将人的心灵作为突破口,依赖语言(这里指广义的语言)说明客观事实,无论学语言、版面语言、镜头语言,新闻报道需要通过语言对新闻进行提炼、加工、剥离.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新闻行业是一门专业富集的行业,它是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播音、多媒体等诸多领域为一身的的一门杂学。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新闻的美感呢?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新闻的旨要特征就是真实性,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不能有一丁点儿虚假。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写作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就是用来表现出新闻的特点,提高新闻报道的事实价值,能让人们在获得新闻的同时获得美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感动,最终实现新闻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受众阅读品位的不断提高,新闻的美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军事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写作中应顺应时代发展、努力满足受众强烈的审美需求,在增强新闻可读性的过程中达到扩展其舆论影响的目的。如何把新闻写出美感来?笔者认为以下“五招”可作尝试。  相似文献   

6.
一美感,恐怕是每种文字表现艺术都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文学如此,新闻亦当如此。新闻的美要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解释尽管相当纷纭,个人强调的也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要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表现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与触动,使个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社会获得认知上的前进,这些恐怕都是大家所能认同的。什么是新闻的美感?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发生作用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5,(1):42-42
一、简洁美.新闻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炼。如《我军横渡长江情景》: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匪军的阵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  相似文献   

8.
由于众多原因,如:新闻学的研究时间不长;历史原因对新闻学的影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等等,在新闻传播中,记者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力还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开发与呼唤,因此,新闻的美感问题也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9.
10.
11.
由于新闻报道是对整个现实生活最直接、最迅速、最全面的反映,那么,美的事物必然也同样纳入了新闻传播的视野范围。美学中的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表现形式以及移情、意境、和谐等因素,都可以在新闻中找到折光和踪影。受众接受新闻作品,首先  相似文献   

12.
消息中该不该用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写作中该不该用形容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否认论者认为,使用形容词有悖于客观报道原则,会妨碍新闻真实性。肯定论者认为,使用形容词会增强消息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能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那么。消息写作中究竟要不要形容词,形容词使用到何种程度才是最好的,笔者联系中外消息写作的实际,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顾名思义,就是用摄影来表现新闻,是形象化的新闻。新闻摄影工作者拍摄的图片形象,不是简单的摄影机的机械记录,而是包含了摄影工作者的激情和理想,在按下快门的一刹那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抒发着作者强烈的爱与憎。因而,新闻图片就带上了感情的色彩,产生了艺术的美感。一幅新闻摄影作品,既要有新闻性,又要有艺术性。两者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真正的新闻图片美。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8,(2):100-103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单调枯燥.同样,新闻也离不开美,没有美的新闻,只能是事实的堆砌,数字的罗列,让人感到面目可憎.社会发展到今天,美已经成为全民族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美感,就是让人们在获得新闻的同时被生动、鲜活、形象的具体事实所感染,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最终实现新闻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反映在作品上就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经常要发议论、讲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容易出现"端架子"的现象,使文章变得呆板、枯燥,失去可读性。为了能吸引读者阅读,作者应该多运用群众语言,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要形象说理,让新闻评论变得生动活泼;要以情动人,让新闻评论有温度,便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说话、写文章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语(形容词、副词和状语)的。用得好,可使文字生动、流畅,感人、风趣,增色不少。但用得不好,它也可能使文章艰涩、别扭、累赘甚至闹出笑话。而在当今的新闻作品中,据鄙人所见,不是缺乏修饰词,而是修饰词泛滥成灾,满天飞舞,而且往往用得不够恰当。这里是我近年来看电视和读报刊时“顺手牵羊”记录下来的我认为用得不够恰当的修饰语句。今粗略分类简述于后,与同行商榷。 第一类,浮夸、甚至带有吹嘘性的修饰语。 1、“我国的汽车喷漆的质量已经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既然“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那…  相似文献   

18.
徐新平  肖俊 《当代传播》2008,(2):110-112
消息写作中该不该用形容词,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否认论者认为,使用形容词有悖于客观报道原则,妨碍新闻真实性.肯定论者认为,使用形容词能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那么,消息写作中究竟要不要用形容词,使用到何种程度才是最好的.笔者联系中外消息写作的实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现场短新闻,是报纸上常见的体,也是一个优秀记最能展现才华的体。它是新闻,要讲新闻性;它又是速写,要讲生动性。其独有的美学特征是其价值与魅力之所在,这是对现场短新闻提出的更高标准。如何达到这一高标准?不少现场短新闻佳作已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准的提高,长期以来新闻写作称之为"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固定格式已不适应现实受众的需要。一些记者热衷于写文采飞扬的散文式新闻,形容词在消息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