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秋日的余晖把校园中的一排银杏涂染成斑驳的金黄,我和语文课代表一起去图书馆,在那个书的海洋里,在那阵阵浓浓的书香中,我们高一一班要举行一个仪式——“与书籍相约”。这是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的仪式,我相信,良好的读书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课代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子,在走上图书馆的台阶前,我侧过头问她:“你们上高中之前读的课外书多吗?”  相似文献   

2.
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积极创建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发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小学生阅读课外书还面临着困难:一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太多的课外书读;二是不知怎样读或不喜欢读;三是认为读课外书浪费时间等。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一本好书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图书种类繁多,家长和孩子往往眼花缭乱,无从选择。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学生读的大多是教科书,被大量的作业挤占了读课外书的时间。如何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书?读什么书?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多种探索:精选作业题,少布置作业,留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此外,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好书。  相似文献   

4.
空间     
一日,无意在花园中看到一朵奇形怪状的花。通过一番观察,噢,原来这朵花被茂密的枝叶挤占了绽放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学生的作文由于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少个性、灵气,缺少联想和想像。事实上,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我们所做的一切给学生帮了倒忙。我们经常依靠一种“规矩”去教学生写作,是对学生的限制。我们何不换一种方式呢? 如果作文教学能改变思路,在学生有兴趣写作的时候,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尽可能地让他们拥有自由写作的空间。 在中学阶段,我感觉读书本很重要,既读课本,又读课外书。尤其是读课外书,沿途有许…  相似文献   

5.
一日上街,遇一家长,她问我:“老师,我的孩子经常看那些闲书,却很少见他读课本。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呢?”闻此,我喜忧参半。喜的是一个学期的努力有了成果:语文学习“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所以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筹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对书产生向往之心;开展读书小组活动,使孩子们读得有趣。现在听说他们在家时也爱看书,怎能不喜?忧的是农村家长文化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怎么才能使家长直观地感受到让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的好处并从心里支持他们读课外书呢?恰逢期中家访,我决…  相似文献   

6.
成熟要趁早     
付洋 《中学生博览》2022,(34):38-39
<正>1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放学之后我经常到她家里去做作业。我们还会探讨最近读的课外书。她喜欢养花,所以经常给我讲一些有关于植物的知识。而我则会向她展示我的集邮册。我们两个之间的交往,甚至得到了大人的充分肯定。她住在她小姨家。每次我到她家去,她小姨和小姨夫都非常热情,总是说“你们小孩交朋友就应该像你们两个这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7.
“老师,我们想办个图书馆” 我任教的五(5)班是个实验班,中午大多数学生在校吃饭,午后有一段较为宽松的休闲时光。于是,我要求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进来读,可学生呢?依然是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  相似文献   

9.
女儿不见了     
张正 《家长》2007,(Z1)
双休日,我们带女儿去图书馆看书。在图书馆门口,女儿遇到了她班上的几个同学,他们也是来看书、借书的。女儿很快和他们打成了一片,钻进了少儿阅览室。妻子进了成人阅览室,我进了图书馆门口一家售书的小书屋,随便看看。大约过了一刻钟,妻子走进来问我:“女儿呢?”我说:“不是和你在图书馆里吗?”“我看见她出来了,我以为她来找你了。”妻子说。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有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艳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个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课外书,并在阅读过程中爱护图书。课前准备1.课前每人阅读一本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带到学校。2.介绍图书  相似文献   

12.
孟刚 《甘肃教育》2012,(12):8-9
兰州市红古区青土坡小学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学校现有12名教师和131名学生。青土坡小学几位六年级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看课外书,书包里就装有课外书。"我们最喜欢读童话故事、历史书。"事实上,并非农村小学生不读或不愿读课外书,而是有太多因素羁绊着他们的"悦读"之路。课外书从哪里来"要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真的很难!"红古区某乡村完小一名叫亮亮的六年级学生这样感叹道。亮亮以前随父母在广州上学。"我喜欢读故事书  相似文献   

13.
许钰 《辅导员》2009,(13):10-10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明明已经读了不少课外书,怎么还写不出好作文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学读书方法不当,还没能真正从课外书中受益。这里,就跟大家谈谈“怎样读书最有效”吧。  相似文献   

14.
一位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我们普华永道应聘,我们问她为什么学酒店管理。她脱口而出:“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不是我所能选择的,我从进了大学就没有一天喜欢过这个专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高级行政经理顾宜亲历的这个故事其实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2,(13)
尊敬的《新作文》编辑部的同志们:您们好! 我的女儿是一个爱看书、热衷于写文章、甚至是写童话的十岁小女孩。她所就读的小学———西安市铁五小学的同学们订购了《新作《文》时,女儿回家同我商量,考虑到我已给她购了很多课外书,我便对女儿说她的课外书已足够多,可以不需要再订购了。谁知女儿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深受感动。女儿说:“别的小朋友吃什么我都不眼馋,惟独他们有的书而我没有时,我就很眼馋,虽然借来可以看看,但我更想自己拥有,这样便可以反复诵读。”当女儿拿回《新作文》时,我一翻,确实是一本清…  相似文献   

16.
“老师,我想办个图书馆”我任教的五5班是个实验班,中午大多数学生在校吃饭,午后有一段较为宽松的休闲时光。于是,我要求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来读,可学生呢﹖依然是做作业的做作业,玩的玩。我问学生为什么不读书﹖“老师,我忘了带了。”“老师,我家里的书都看过了。”学生振振有辞,我哑口无言。怎么办呢﹖班上的“小书迷”纪煊和胡玉艳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们想在班上办个图书馆。”她俩的提议,使我眼睛为之一亮。■“牛牛图书馆”诞生了我带着快慰的心情走进教室,见黑板前挤满了学生,原来纪煊在黑板前出了一则通知:为了丰富大家的课外…  相似文献   

17.
妈妈是他们那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她的“电视教法”给我带来了丰富的教益。 那是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里,妈妈把我从课外书里拽出来,出乎意料地让我多看些电视。她说:“以前因为你还小,对于节目不会加以选择,看了也没大大的用处,现在你小学毕业了,我也得教会你看电视了。”我听了觉得好笑:您会什么?电视机我比你还能摆弄哩!尽管不服气,我还是和妈妈一同坐到电视机前。 我的作文不好,尤其是记叙文,不是写成流水帐,就是太 嗦。妈妈给我找来一个笔记本,然后让我听她的指挥写。她的“命令”很简单:把一个经常出场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伏案学习,但都学到什么呢——课本知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时问读课外书?读什么书?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多种探索,精选作业题,少布置作业,留出自习课让学生读书,但是学生最喜欢、我受益最多的还是我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  相似文献   

19.
女儿读高中以后,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压力。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初中毕业就读中师了。很多年来,一直羡慕有机会读高中的人。女儿考取高中那一天,我就以羡慕的心理祝福她。但等女儿高一一个学期下来,我就不怎么羡慕她了,因为我看到她比我读初中时累多了,看课外书几乎没有可能,整天叫苦叫累。高二那一年,尤其是小高考,女  相似文献   

20.
我和珍珍都喜欢萤火虫,夏夜,萤火虫在草丛里一闪一闪地飞东飞西,可好玩了!这天下午.珍珍对我说:“今晚我们捉萤火虫玩吧。”我说:“太好了,我在课外书上读了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正想试试这萤火虫的光能不能照清书上的字呢。”“那天黑时我们在大楗树下会合,不见不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