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多余人”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传统观点,侧重于实践能力和行动效果的评析,从而忽略了思想的力量以及“多余人”对后世的启蒙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探讨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祝福》中的“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鲁迅通过他展现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表达了他对发轫于 2 0世纪初的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 ,同时使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完成了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全面突围 ,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立人”思想是“五四”时期许多激进知识分子共同的启蒙思想,林语堂也以“浮躁凌厉”的姿态极力呼唤“科学”、主张“欧化”和提倡“幽默”,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与视点迥异于鲁迅等其他知识分子,表现了他“立人”思想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完整地了解林语堂的人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不断发展,人对自己命运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行。从愚昧无知、迷信“天启之光”,到主体觉醒、发现“自然之光”,但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这种“必然的主体觉悟”却各有差别。本文就试以西方启蒙思想为参照,从对《镜花缘》的文本分析中,揭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由“人性”与“臣性”冲和而成的独特的思想启蒙模式。  相似文献   

5.
“伤痕文学”的产生是“文革”结束后带来的一场知识分子的众神狂欢,他们企图在对“文革”历史政治资源的批判中回归“五四”,再建知识者的启蒙命题。但是,事与愿违,他们身上无法逃离的历史无意识积淀蔓延于他们的周身。与其回归“五四”,不如说与“十七年”更为靠近。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启蒙的悖论——以《呐喊》、《彷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是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唤醒”,自五四以来这一“唤醒”成为知识分子在为人和为文两个方面努力的方向。在为文中,却存在想唤醒而不被理解或者知识分子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成了启蒙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18,(1):68-73
"进化"与"启蒙"是理解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线索,而鲁迅的深刻正在于深信进化而又深疑进化,倡导启蒙而又警惕启蒙,达到了五四时代现代性的最高度。《狂人日记》是表现知识分子"二次觉醒"与鲁迅式"辩证的启蒙"精神的典型文本。但在五四以来激进的新文学主潮中,鲁迅式"二次觉醒"并未得到有效继承,对于进化、启蒙与革命自身的反思往往被延宕或清除。新时期开启了新的时代,但对进化与启蒙的崇尚仍是埋藏在新时期内部的一条主线索,从新时期至新世纪,知识分子对于20世纪80年代精英启蒙的反思也是滞后的,《废都》的畅销、误读与批判就是启蒙反思滞后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0.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立人”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的共同理想,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立人”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化的思想武器。他们的“立人”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关注,对“科学”的欢呼以及他们的学观念与实践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沧桑巨变,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展也随之经历着急剧变化,不论是五四时期被启蒙的农村贫贱夫妇,启蒙与自我启蒙的城市知识分子,还是20世纪30-40年代城市青年的斗争、城市工人的革命、农民的暴动和农妇的抗战,都是由最初的蒙昧,到渐渐的觉醒,到能够自觉地进行反抗、持久反抗,最后从“我要吃饭”的愤怒呐喊发展到“我要杀人”的殊死搏斗,进而发展到“他死在第二次”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持久抗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叙事诗人物形象塑造的演进史,而这种人物演进的形象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李群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1-132
刘庆邦在他的短篇小说《卧底》中借记者周水明的“卧底”经历时非法小煤窑的矿工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揭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另一种身份的人物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即以周水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和精英意识在作品中被消解。这种“启蒙者”的堕落更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相似文献   

14.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很值得加以商榷,“五四”启蒙运动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一方面是民众的远未觉醒,如何消除浓厚的奴性主义意识,树立人权与公民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它的根本任务,在于要建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现代文明秩序。此种形势必然会涌现激进主义的思潮,企图更好地做到振聋发聩,迅速地解决问题。陈独秀与鲁迅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而不同于此种范型的杰出启蒙主义者蔡元培,则提出了“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主张。这对于启蒙过程的长期性来说,应该是更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仁"的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到了晚清,觉醒的知识分子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思想体系的合法性。在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冲击下,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思想体系开始瓦解,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启蒙思想体系迅速建立。由于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以梁启超和鲁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分别选择从"立群"和"立人"两条不同的路径出发,去承担文学启蒙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饱受列强欺凌的近代中国,妇女问题成为了一个“隐喻”,是男性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媒介。梁启超等启蒙知识分子在强国保种的目的下倡言戒缠足与兴女学为主的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希望在唤醒性别觉醒的过程中构建有关民族、国家的设想。而那些被唤醒的近代妇女不仅仅甘于做民族国家话语的载体,她们在传统社会嬗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和角色扮演,在重新塑造自己角色和身份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说由小道向主流的地位升迁,得益于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植人。与此同时,一种潜在地受西方影响的文学“游戏说”消然产生。晚清文学游戏说,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小说家之“载道”功利,又有别于传统中国小说之消遣娱乐的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文学观,它产生于晚清一批与“科名”失之交臂,或有意无意间沦为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中。论文以《游戏世界》、《小说林》杂志及王国维、周氏兄弟为个案,对这个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状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时期被解放的妇女最文明的代表,女学生自身的解放并不彻底,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原因在于先进知识分子主要着眼于解放作为劳动力的妇女与解放作为强国保种的妇女,虽实现了启蒙,却未完成解放。第一代女作家笔下的女学生形象表明,她们的自我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