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与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也体现出不同的选择道路。对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的追溯,可以为今天的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与学生发展需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而言,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从紧密依附于政治需要不断向合乎自身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即不仅要求学校德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从“以人为本”出发,符合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需求。武汉大学倪愫襄教授的《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一文,全面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路径,尊重历史与现实关怀并重,历史分析与理论阐释兼顾,可以为当前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钟以俊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是整个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指导性的确定,对德育内容与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对德育过程所显现的价值意义大小的评价(认可或否定、趋同或反对).学校德育...  相似文献   

4.
课程实施是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从德育实践来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忠实性"价值取向、"适应性"价值取向和"创生性"价值取向三种基本价值取向;而主体因素、文化背景、资源条件和理论基础等,则是影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品读     
<正>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将进入"五个德育"新境界。——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在分析论证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时,提出以"五个德育"重构学校德育新体系。"五个德育"既是价值理念,也是技术方法:第一,培养合格公民是学校德育体系的底线性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的政治取向就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合格公民的社会取向就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统教学体现了结果取向、目标取向和知识取向的接受性,以公共知识为基础,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显得乏力。传统教学割裂过程与结果的连续性以及知识与方法的同一性,偏重教学的工具价值——实现知识结果,而忽视  相似文献   

7.
德育价值取向是主体实施德育时在价值观念和实施方式上的选择。换言之,它指当同时存在若干种德育方案时,主体从一定的需要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种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德育的需要。在德育过程中,价值取向是使德育价值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学校德育中,主体对德育属性、功能的认识以及对想从中获取什么的需求的认识,决定了主体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一、德育价值取向的层次在学校德育系统的宏观层面上,德育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德育总方案的原则上,也表现在德育目标的确立、德育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8.
我国封建道德中无视个体价值和道德主体地位、割裂个体权利与义务的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将道德政治化、礼制化的教化模式是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历史文化根源。延缓着青少年学生新型道德观和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学校德育必须树立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尊严意识.摈弃封建德育的负面影响,坚持人的义务和权利的统一、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德性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思想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提倡在新时期学校德育中应坚持发展型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从学生的角度看,它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还是社会进步的应然趋势:从价值观本身的内涵看,它不仅为学校德育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提供理论基础,也对当前我国德育中所持的知性价值观起到有益的补充,同时还为解决多元价值冲突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权威是学生对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发自内心的敬重而生成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但当前学校德育只注重对学生外在的纲常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机械操练与背诵,忽略了对其内在心灵品质的培养,使得道德本身所固有的权威被遮蔽或消解。究其原因在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性和道德意义的异化。因此,学校德育只有回归对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关照和德性的养成,才能让道德本身所固有的力量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从社会视角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树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主要包括:德育社会观、德育功能观、德育素质观、德育效益观、德育层次观、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德育应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注意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15.
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被作为法律规范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它既具有现实安排的正当性,也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然而,作为一个问题应当解决的是,如何使其正确扮演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的教育可能欠缺对价值核心和社会主流的关注.作为价值的榜样、标准和示范,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道德领导功能.与此同时,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为政治伦理所代替.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一般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和结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融入中,必须保证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学科教学将如何改革,是始终在探讨的一个课题。经过德育教学这些年的实践,应从课堂教学改革抓起,强化启发引导式;要从学科考试改革切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试办法;以改革评价体系为重点,变重分数为重实际表现;从学校整体改革展开,建设德育大战线。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完满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面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失落给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等挑战和问题,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谛,唤醒并对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激发人超拔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型塑道德教育的精神品格,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首”而无位.往往与人们看待德育的视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学视角中重建学校德育本质论、德育功能观和德育方法学,让学校德育的心理本原得以本真澄明,无疑会帮助学枝德育走出困境,“首”而有位。  相似文献   

19.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价值分裂是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市场经济中道德 教育价值的内在依据是理论道德教育为工作性道德教育做学理上指导的途径之一,即以利益为出发点,以公正为利己与利他的平衡点,围绕公正,追求仁慈为道德教育价值的终极走向。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有德目主义、渗透式和跨学科三种模式,其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教育、普适性价值观教育和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教育.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学科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要选择适切性的实践模式、珍视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价值,并且要在全球化视野内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