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小说理论,自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了其自身发展中的一个新时期,即近代化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国小说理论逐渐丢离了古代形态而具有了新的面貌。首先,我国小说理论把小说创作同近代社会联系了起来,同近代社会中的进步力量联系了起来,同近代社会的变革联系了起来,从而也就使小说理论自身带上了鲜明的近代社会的印记。其次,我国小说理论对有关小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认识,科学性逐步增强。小说创作不再被视为无益、有害的事业,小说在整个文学园地中不再被视为下品末流,在文学内  相似文献   

2.
黄伯耀的小说观念丰富而独特,却没能引起与之相当的重视。他充分肯定了小说巨大的社会作用,也意识到小说源于社会生活的性质;他对我国古代小说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并关注到因为国人的误读而导致很多小说蒙受不白之冤;他还十分重视小说在国民大众中的普及,并指出普及的办法。黄伯耀的小说观念丰富了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宝库,足以引起重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所规划的“中国小说通史系列丛书” ,近期又有重要成果问世 ,由该校文学院游友基教授撰写的《中国社会小说通史》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于 1999年 12月出版了。该书以探讨中国社会小说的发展走向及其特点为逻辑起点 ,把中国社会小说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和历史过程加以考察 ,精细绵密地勾勒出其萌生、形成、成熟、发展的历史轨迹 ;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小说流派、重要作家作品进行切中肯綮的阐释或描述 ,以展示中国社会小说这幅卷帙浩繁的“清明上河图” ,从而对其中的社会概貌作宏观的审视。在探寻社会小说的流变规律时…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当代恐怖小说大师"的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恐怖小说创作模式——社会恐怖小说,他的作品不再强调超自然的描写,而是将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恐怖故事向社会各个层面纵深发展,从而审视深刻的社会现实。斯蒂芬·金小说的电影改编继承了小说文本最显著的特性——社会现实性,改编特色在于影片常反映出现代生活的"焦虑性"、现实中人的"面具性"、人类精神的"希望性"。对于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金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爱婚姻、家庭纠纷等,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文学作品是社会的反映,世情小说产生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徐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可将其分为三类:奇幻小说、心理小说和现实小说。奇幻小说浪漫的传奇色彩、幻美的理想主义情调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赋予作品奇特的艺术魅力;心理小说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隐秘的人性探测;现实小说以展示社会问题为主旋律,显示了徐訏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公案故事的描写,拓展了传统公案小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小说公案素材的选择,重在描写审案过程、现实主义的笔法和避实就虚、详略互证的写法,突破了公案小说的传统技巧和审美追求,使传统侠义公案小说摆脱了侠义性,更加贴近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以语言为切入点,将社会现实生活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小说的语言是被社会现实生活化了的。实际上,他把小说等同为一种现实生活化的语言形式,认为小说具有杂语性和开放性两个特点。巴赫金小说本质理论体现了小说本质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向:追求开放中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围绕主角吴志鹏的故事均是在城乡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颇具悲观主义色彩,体现了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在自然生态层面,小说将人的存在与植物的繁衍相类比,被扭曲的植物隐喻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创建了一错位的社会生态系统,小说中的人物陷入困境却无法改变;在精神生态层面,小说将社会生态问题归咎于精神生态失衡,并在表现精神焦虑之外期待重寻灵魂的安宁。  相似文献   

10.
民初"社会小说"在创作宗旨和形态上都是承继晚清"谴责小说"而来的,把小说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民初社会小说虽然没有晚清那么尖锐,但是它们其实是在更加广阔的社会面和更加深入的人物内心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的创作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是两种社会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翻译小说受到了译者语言水平、价值观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接受程度的制约。翻译小说要为本土读者所认可,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即本土社会文化对翻译小说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对近代翻译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航  马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34-135
清末民初小说众多,多反映社会生活之作。小说创作甚至完全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场景,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塾师生活的场景也有,而且内容较多。小说中涉及了塾师的教学生活、社会形象、社会地位、日常生活、婚姻、人生价值等几乎所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小说序跋感应着社会和文学嬗变的威力,呈现出文体内容与形式转变的脉动。晚清民初小说家的觉世立场,逐步解构了传统的序跋创作模式,小说序跋作者对文本的种种解读,适应了文人情趣张扬的需要,也切合了社会政治期待之于小说文本的主题设置,凸显了序跋的现代性色彩。序跋作者的理论预设,刺激了小说类型学的形成。各具特色的种种小说序跋变体,则超越了小说文本自身的限制,展示了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文学进路。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创作再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人情以及乡土百姓的生存状态。从小说文本入手.探寻鲁迅小说世界里乡土社会中的权威——封建迷信、官和长老,着重分析此三类权威在小说里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捕捉世态人情、展现市井生活的自然本色、绘制一幅近代意识的世情画卷、张扬近代色彩的人本意识、还原世情社会的生活本质,世情小说《金瓶梅》以其反映市井社会的务实态度,开辟了小说审美艺术的新境界。《金瓶梅》将注重传奇的传统小说模式引向凸显写实的小说创作新领域,推动了小说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小说因"小说界革命"一改其在文体中的地位,小说报刊随之纷纷创刊。综观1895-1916年小说报刊的发刊词,其宗旨可分为三类:一是承认小说具有巨大的社会功用,是唤醒国民、开通民智的重要工具;二是以为小说具有审美性,是文学倾向于美的一种;三是主张小说有消遣、娱乐的功能。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小说在当时主要是为政治、社会服务的,而小说的审美性、娱乐性则丰富了小说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认为小说"小道不可观",但《隋书·经籍志》却将小说提升为"圣人之教"。可见,自汉至隋,小说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高。究其原因,盖源于六朝小说较之汉代,无论其内容、社会功用还是创作人群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源自六朝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世家大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士族需要"士传言"以维持其社会地位,进而客观上改善了小说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8.
李涵秋的小说客观的反映出了各阶级、各阶层在那个时代的心灵史和社会的历史变迁,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近代狭邪小说也有自我的独特价值,它将小说的表现对象由繁琐的家庭故事改为特殊的社会故事,将展现感情为主的清代人情小说转变为展现士人生活为主,确定了自身的历史地位。但由于表达"情"与"社会"范围的限制,狭邪小说对比于社会言情小说有着巨大的缺点,从而导致了它无可挽回的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9.
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描写了萨里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展现了独立后的印度在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状态。拉什迪通过小说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共存的社会。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构建的多元化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一篇小说,往往会体现当时的社会历史内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文学家创作出一些反映我们社会,揭露剖析我们的社会环境的作品。西方小说风格多样,在这其中,出现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哥特式小说。分析哥特式小说存在的社会历史内涵,深入了解我们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