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衍生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努力,自然不能缺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为此,应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努力探索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是当今中国的先进化,该化之所以先进,是因为有三大化资源作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是发展该先进化的自身资源;五四以来长期形成的革命化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有效的资源;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化成果则是实现该化优化结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4.
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电视化,必须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化传统,充分展示电视化的自身特征,以构造电视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化遗产。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东亚明乃至世界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成为世界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中国的青少年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化传统,从小扎下中华化的根。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思想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锻造培育中国社会牢固的精神纽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干部教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阐述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作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的高度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这是党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先进化的结晶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解决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化成果等三个问题。在新的世纪中,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代表先进化前进方向所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向度,确立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