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记者这一行的,谁都知道抓典型报道特别是重大典型报道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导向宣传。然而,在如何抓典型报道上,由于不同的记者对所报道的典型把握程度不同,审视报道典型所站的角度不同,表现典型的手法不同,报道后的效果也就截然两样。政治敏感性强、业务素质高的记者,善于抓住典型的固有特点,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其鲜明的时代性和令人信服的先进性,把报道写得意蕴悠长,发人深思,耐人品读;政治敏感性差、业务素质不高的记者,写出的报道主题不突出,通篇是现象的罗列,事例的堆砌,令读者…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学着写了一篇新闻稿件,拿给一位通讯干事看。他看罢后说,稿子语句还通顺,就是没有抓住特点,所以显得平淡,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接着,他给我讲了抓特点的重要性,可我还是搞不大懂。请问,写报道为什么要强调抓特点,怎样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报道来? 吴凯吴凯同志: 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抓特点是很重要的。啥叫特点?特点就是差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花有千万种,而每种花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花,颜色姿态也各有不同,比如菊花就有数百种之多。同样叫柳树,南方的杨柳离了水就难以成活,而北方戈壁滩上的红柳却格外的耐旱。这就是特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就是要抓取报道对象的特点,着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写人物通讯,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写好他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呢?怎样去抓这个“眼”呢?我认为,抓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就是要抓他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特点、职业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抓住“眼睛”,关键是作者要认真采访和观察,也就是说,在采访人物时,要耐心询问,细心观察,从中找出你要写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们几个在新闻战线上蹒跚学步的新兵。随一位老记者下基层采访。几天过去,材料记了一本子。研究写作时,我们觉得都挺不错,这也想抓,那也想写,但那位老记者深思熟虑之后,舍弃了大量的素材,只写了两篇稿子。结果这两篇稿子均被报纸刊出。当时,那位老记者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一个具有新闻敏感的报道人员,不仅要知道应该抓些什么,还要知道不应该抓些什么。”老记者的这番话,曾经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示。后  相似文献   

5.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短新闻“三抓”一、事件新闻抓本质。抓本质,就是抓主要矛盾。只有把事件的主要矛盾抓住,事件的本质揭示出来,才能使人了解事件的意义。二、人物新闻要抓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必须抓特点,突出有新闻价值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事迹。三、动态新闻要抓住主要事实。抓住了主要事实,也就抓住了整个事实的主要方面,突出了重点。(杨国林辑)新闻写作谚语铁肩膀是压出来的,快笔头是练出来的。凸看得多,知识增加5写得多,笔下生花。面鼓不在多,一锤定音;事不在多,一例服人。th水平高低不在文长短;分量轻重不在搞大小。凸说好的不要…  相似文献   

7.
善于抓特点     
我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抓特点的重要.我们常说:"这条新闻没特点,一般化.""这件事的特点在什么地方,没有抓出来."我们采写一条新闻或者一篇通讯,必须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点来写,才能避免一般化,写好新闻报道.为了做到善于抓特点,我们要懂得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个性反映共性.我们进行采访写作,不但要研究事物的共性特点,而且要研究事物的个性特点.对于文艺创作塑造人物形象,黑格尔提出了"这一个"的要求,就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即鲜明的  相似文献   

8.
怎样抓特点?     
一、看清形势抓特点。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中心,记者在报道中抓特点就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摸准“火候”。同时要看清形势,也就是站在全局高度看形势,记者胸中有了全局,才能恰当的估量每个具体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和意义,才知道什么是该抓的、有特点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善于抓地方特色,是媒体驻地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尤其当我们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搞报道时,更要着力抓住地方特色。根据自己在宜兴记者站工作17年的体会,地方特色主要可抓三个方面:人文特色、自然特色和产业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2.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让科技新闻更具可读性,而又不成为没有时效性的科普读物,科技报道的写法上一定要灵活多样,要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找寻和体现新闻由头,同时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子抓住读者。点面结合管中窥豹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报道内容又不仅限于此。记者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在广泛的背景下来展示。笔者去年写过一篇《中国克隆兔五个月了》,文章得到了其  相似文献   

15.
干记者这一行的,谁都知道抓典型报道特别是重大典型报道的重要。然而,在如何抓好典型报道上,由于不同的记者对所报典型的准确把握程度不同,审视所报典型所站的角度不同,表现所报典型所运用的手法不同,报道出的效果也截然两样。政治敏感性强、业务素质高的记者,能抓住所报典型的固有特点,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其鲜明的时代性和令人信服的先进性,把报道写得意蕴悠长,发人深思,耐人品读。政治敏感性差、业务素质不高的记者,则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通篇是现象的罗列,事例的堆砌,使写出的报道令读者敬而远之。由此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借用这句话,我认为。不管老记者新记者,抓住问题就是好记者。当记者,天天与问题打交道,因此,必须善于抓问题。无论写消息,还是写通讯,只要问题抓准了,稿件质量就会高,见报命中率也就高。  相似文献   

17.
通讯要写出情意不容易,要写出个性与风格更不易。最近读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女士写的《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送张乐平先生》(刊于10月7日《解放日报》)深觉它就是这样一篇好通讯。如我记得不错的话,赵女士似乎是专门报道文艺文化界人士的记者。她的很多报道写得很有特点,给人留下不少美好的印象,而现在摆在我案前的此篇那就更为突出。是人总有个性,报道要写出个性才为可贵。张乐平——三毛之父,其人并不陌生。在此送别之际,如何既写出人们心中的情意,又写出人物的个性是要费一番斟酌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显然抓住了一个贯穿全篇的“酒”字与“送”字进行开掘,结果写得很富情意与个性。酒,想不到是陪伴张乐平一生的爱好之物。酒中有情思有灵感,正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玉和临行喝妈一  相似文献   

18.
要抓一个问题性的报道不难,但要抓住问题症结据实分析、鞭辟入里却不易。《乒乓球“摇篮”何时再摇起来》这篇论述性报道,针对堪称乒乓球“摇篮”的上海,近几年来乒乓球运动不景气的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新闻报道,尤其是提出问题的报道,应该是有的放矢。《乒乓球“摇篮”何时再摇起来》这篇报道的题目本身,就具有针对性。读者一接触这个题目,就会引起对上海乒乓球何日重振雄风的思索。因为题  相似文献   

19.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新这是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求新,要作多方面的努力,我在这里想谈一下抓特点求新的一点体会。一切事物都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个性。抓住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写出来的东西会使人觉得耳目一新。今年春节前夕,党政军各部门慰问活动频繁,诸如拥政爱民联欢会,烈军属座谈会、科技人员茶话会……一个接着一个。有的部门邀请我们参加会议,希望能够报道出去。这样的会到处都开、内容也大体相同,没有新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