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惜笔墨地推崇唐五代词,对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偏爱有加,对其词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李煜词的内容、贡献及艺术品位三方面来说,李煜词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其词宏大的取材、阔大的气象,更使其词注入了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使得词坛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煜词之神秀亦为之添砖加瓦,增色不少。这就是《人间词话》里所展现的李煜词。  相似文献   

2.
试以《全宋词》中僧人词的保存情况为线索,分析宋代僧人词保存、传播的途径,勾画出现存宋代僧人词的概貌,把握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创作风貌,初步探讨僧人词的接受问题,认为历代词家在宋代僧人词的接受过程中带有明确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的研究包括文学创作史和文学接受史两方面。对文学接受活动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对清代词坛而言,唐宋词选本深刻地影响了清代词学的走向,故本文以《绝妙好词》在清代的接受状况为个案,考察其在清代的接受和传播情况。《绝妙好词》重行于世当是在1678-1684年之间,其在清代接受活动的对象主体主要是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正是在对前代词学的接受吸取中,清代词家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词学理论,清代成为一个词学空前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从文艺批评、鉴赏角度创立了一套以"知音"说为中心内容的文艺鉴赏论,以此来说明接受主体对创作中艺术境界的深刻领会在文艺批评中的重要性;而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从"空白"、"虚实"、"召唤结构"等多角维度参与文本的对话、对意境的体验与再创造。本文试以中西接受美学理论的交融处为基点参与意境审美艺术活动,以探析李煜词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5.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李煜是五代杰出词人,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对词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词作冲破了“词乃艳科”的蕃篱,把词从花间派镂金错采、蓄意雕琢、陈腐绮靡的风气中解放出来,开一代词风,并且使词取得了与诗同时并存,同时发展的地位。对于李煜的词,许多人作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李煜词为“神秀”,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五十年代曾开展了一次关于李煜词的大讨论,对李煜词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般的研究者把李煜词以亡国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也有人按其词的内容分为若干类(如何其芳先生即分其为四类)。但是有一个值  相似文献   

6.
李煜不但是五代时期南唐末代皇帝,而且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词人。他以自然流畅的词笔抒发了血泪交织的感情,为词的发展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佛学大盛的时代、笃信佛教的家风、避灾躲祸的需求,使李煜自小就接触了佛教,佛教的悲苦观、色空观对李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多从思想内容的层面上考察佛教与李煜词的关系。其实,佛教对李煜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而且在艺术特点上也有所映射。现从李煜词的直观性、思辨性、譬喻性三个方面论述禅宗美学对李煜词艺术上的影响,以便对李煜词和佛教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郑长明 《考试周刊》2012,(70):90-91
为了了解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对高频词块掌握的情况.本文采用英汉互译的方式对受试的词块接受性能力和产出性能力进行了测量,发现:(1)受试的总体词块能力基本达到要求,其中词块接受性能力超出预期,词块产出性能力来到达要求;(2)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受试在词块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3)受试的语言水平与其词块总体能力、词块接受性能力和词块产出性能力均显著相关.与其词块总体能力的相关关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8.
曹娜 《文教资料》2009,(31):6-7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词人中成就较高的作家,也是我国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李煜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都有其一贯的特点,就是“真”。本文试就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展开论述,以展示李煜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李煜词是其生活和感情的真实记录,以宣泄悲恨为表现特征,凡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他便以文学艺术作为排遣感情的媒介。这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类似。而正是这一点使李煜词有了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也使李煜成为“词中之帝”,“词中南面王”。  相似文献   

10.
常州词派打破了浙西词派以姜夔"清空"作为唯一标准的词学主张,转而注重比兴寄托,并在此基础上抬高了苏轼和辛弃疾的地位,对他们的词作予以了高度评价。张惠言将苏、辛二人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而周济则更推崇辛弃疾词,后期谭献、陈廷焯等又略重苏轼。这样的发展历程能够反映出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常州词派对苏辛词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