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到端午节,我们来读一首与端午相关的词——苏东坡的《南歌子?杭州端午》(也有写作《南歌子?游赏》的):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蜀欠,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为官,这回做的官是知州.端午节时...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3.
“您这照片都是抓拍的?”“这张片子是拍的吗?怎么象是画的呢?”在“李兰英舞台摄影展”上总会有不只一人在看过她所拍摄的《旋律》、《流浪者》、《吉赛尔》等作品后发出这样的疑问。透过众人惊叹之余的疑问,不难看出,在照片的构图、色调、  相似文献   

4.
茶非茶     
正泡一杯茶,置于案头,打开音响,在阿炳的《二泉映月》、俞丽拿的《梁祝》抑或燕守平的《京胡独奏曲》陪伴下,铺开稿纸……只要坐在书桌前,就离不开茶。说不上是为什么。为解渴?为提神?为助消化?为心脑血管健康?是习惯?是爱好?是需要?可能是某一点,也许都有一点。一个普通饮者,很难想象他能窥见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写出茶的真谛。以我的阅历学识和手中这支拙笔,也只能将流传于坊间乡里的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关于茶的话题,以及耳闻目睹抑  相似文献   

5.
我曾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从云冈石窟飘过,但心却留了下来。 当看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千手观音》,我仿佛找到某种默契。《千手观音》从何而来?那天无意中看到一个访谈节目,该舞蹈编导张继钢透露:“我的家乡在山西,经常去云冈石窟采风,观音千手形态可以说酝酿了很长时间,《千手观音》素材就来源于云冈石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哪一种?你可能想象不到,是《参考消息》!《参考消息》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份独特的报纸,主要摘登外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通讯社和报刊的文章与消息。目前发行量在300万份左右,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1笔者也和许多人一样,喜欢看《参考消息》,特别是其中摘登的境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为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应该不是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发生在自己国家的事情?但是,《参考消息》可以涉足绝大多数国内媒体不敢涉足的一些“禁区”;即使是平常的话题,来自外部的“…  相似文献   

7.
<正>《礼记》承载着中国精神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礼记》英译的研究在国内外可谓凤毛麟角,或集中在理雅各英译本的文本分析,或将《礼记》作为五经的一部分一笔带过,或是文本介绍,其英译海外传播研究至今未见系统梳理。因此本研究欲通过解答以下问题对《礼记》英译传播做一历时整理:《礼记》英译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下《礼记》英译如何传播?  相似文献   

8.
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著的《废艺斋集稿》是一部教授残疾人学习篆刻、风筝、编织、脱胎、织补、印染、竹雕和烹调等谋生技艺的文献。因为曹雪芹留世的作品并不多,所以自从《废艺斋集稿》进入学术界视野以来,专家、学者对其是否为曹雪芹佚著的研究、考证、讨论及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忠 《文化交流》2011,(9):2-M0001
《留真——中国画名家像传》摄影展,日前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它记录了朱屺瞻、刘海粟、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唐云和关山月等14位书画家在1984年到1988年之间的人生岁月。  相似文献   

10.
文学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当下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多半是历尽淬炼后所得的结晶。然而,披沙拣金之余,文学史家们是否真能以眼前珍珠拼凑出时光隧道中曾有的光彩?《娇红记》便是一度被尘封的明珠。正当大量小说在明清两朝以各种千姿百态的面貌呈现世人面前之时,她却没人注意到。于是唐传奇到宋话本,元杂剧到明传奇,以至于明清小说的出现,众人都将这样的文学史演变合理化了。唐传奇如何进展到白话章回小说《红楼梦》的鼎盛问世?缺口被遗忘了。《红楼梦》的悲剧基因从何而来?或远溯自唐传奇中莺张相恋的蛛丝马迹,甚或归因于作者的天才英纵?本文将揭去《娇红记》千古以来面纱,针对它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开创性与示范性进行深入讨论,以期还与《娇红记》该有的历史原貌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说起折页,人们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上的广告推介材料、产品说明书、企事业单位和宾馆饭店情况介绍、各种商业文化演出印制的节目单、以及旅游景点导游图等都属于折页的范畴。但折页是如何定义的?换言之,何谓折页?带着这个问题,为了探个究竟,我曾查遍手头的《词源》、《词海》、《现代汉语词典》、《新法编排汉语词典》、《新词新语词典》等工具书,没想到  相似文献   

12.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意义何在?在国土绿化工作中如何充分体现科学性?"十四五"时期科学绿化要做好哪些重要工作?记者专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志鸥. 记者:请您谈谈出台《指导意见》有哪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0月24日,“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日本落下帷幕,日本《世界周报》刊登了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经营研究科教授高桥美都子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受伤的中国“海龟们”》,新华网随后予以转载,称文章解读了日本为何留不住中国留学生的缘由。本刊转载此文,是认为确实值得那些关心中日两国友好交流与合作的人士一读。  相似文献   

14.
编辑手记     
这年头,中国人腰包日鼓,出境旅游者日渐增多,而四处大着嗓门的喧哗声更是传遍了全球,究竟《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声喧哗》呢?春秋时齐国的懿公在多年的血腥残杀中登上了王位,对人性阴暗的洞察促使他满怀轻蔑地打了个赌,他本来会赢的,如果没有《澡堂子引发的血案》;《中国家长的"十把刀"》是危言耸听还是微言大义?我们指责社会不公,指责教育失败,指责别人道德沦丧,我们自己又是怎样在培养孩子?偏僻的山区中学,当素质教育与分数发生冲突,《素质教育的尴尬》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个是凭借《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和《省委书记》等一部部激荡心灵的作品被冠以"反腐作家"称号的著名作家,一个是在经历过心灵和肉体的历练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电影《可可西里》后声言用电影向社会说话的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驰骋在文坛艺苑的陆天明和陆川,一对用作品代言社会和人生的父子,他们是如何"破壳"而出的呢?  相似文献   

16.
苏菁 《文化学刊》2014,(3):144-147
"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是李渔《连城璧》末集的题名,其中"梅香"与"妻妾"相对,已知妻妾皆为男子之妇,那么梅香又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和《辞海》都有"梅香"是婢女代称的解释。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以"梅香"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丫鬟的代称,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兰香",而单单以"梅香"当做丫鬟的通称?  相似文献   

17.
何谓外宣,何谓内宣?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时,国际社会无法再一味地固守冷战时期的阵营,很多话题都有了国际意义,比如: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还有中国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等,都已不再仅仅是国内新闻的关注点。每当《对外大传播》的记者采访外国驻北京的新闻机构时,每每会听到这些外国人提及的是《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等,那些有可能仍被我们视为“内宣”的刊物,占据了惜时如金的外国读者的阅读时间。而在这其中《瞭望东方周刊》又是一本让国内外读者也同样青睐的刊物。是什么力量让《瞭望东方周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快速崛起于如林的期刊市场?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前有独霸了半壁江山的《南方窗》的“围堵”,后有刚刚崛起的《中国第一财经》的“追捕”下,却能在上海,在这个中国新闻业群雄并起之地站住了脚跟,并且让人看到一片光明的前途?他们成功的经验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人来说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为此我们采访了《瞭望东方周刊》的常务副总编辑韩松。  相似文献   

18.
《对外大传播》2010,(9):64-6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了由31留美学人的回忆文集《在美国发现历史》,解读了他们眼中的中国、美国、世界和他们自己。他们受着双重身份对学术思维的影响,有着对于美国而言是“他者”的身份,而对于本国来说,身份也与出国之前不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神游天下     
因为写过《话说澳门》、《密西西比河上》之类的电视片,播出后便常常被人追问:几时去的澳门?美国好玩吗?等等,等等,问得我是张口结舌,支支又吾吾。咋的?人家是好奇,我则是汗颜。说是说得头头是道,煞有介事一般,好像我去国外比去四牌楼还便当似的。  相似文献   

20.
高颖 《文化学刊》2009,(4):24-26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民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而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痕迹越深刻。”应当说这种“乡土痕迹”既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时又是它创造、发展其生态文化环境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