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郑板桥(1693一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对联拜师  相似文献   

2.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样式,有清一代是楹联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一批楹联大家。本文从郑板桥的题竹联、题茶联及其楹联的美学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郑板桥楹联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看见一个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二三四五,下联为六七八九,郑板桥立即派人送上衣食。众吏问何故,郑板桥日:“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缺十即缺食。”在这里,缺衣食之人巧妙地运用数字为联而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古代许多诗人运用神奇的数字而使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4.
李阳海 《现代语文》2004,(12):40-40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联作也颇丰。有几副治学论文的对联意趣盎然,包含哲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牛玉霞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48-48,F0003
《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客人送来一联,出句是:“三绝诗书画。”  相似文献   

6.
3.这天,秀才到学堂找郑板桥,说是前晚月明之夜.出外赏夜景.见塔顶有一老鹰.之后得一上联:“鹰歇塔顶,月照鹰,影移鹰未移。,让郑板桥时下联。 4.郑板桥批微一笑,头一歪.恰见西边高琦上叭着一只大花猫,正一动不动盯着一只飞斧的蝴蝶.便 5.秀才见郑板桥小小年纪竟能将自己没能作出的下联对得知此工整,不由一惊,但仍表现出一副不质一顾的样予。卜卜随口吟出下联:“猫伏琦头,风吹猫.毛动猫不动。”郑板桥吟联劝狂生@心源 @孟春 @孟盈旭  相似文献   

7.
(一)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联作也颇丰。他的治学论文的对联,意趣盎然,包含哲理,发人深思。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曾收当地书生韩镐为弟子。一次,他就如何作文对韩镐讲:你的文章虽有文采,却比较冗长,好文章总是删繁就简,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8.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有“三绝”之誉。所谓“三绝”,是指他的画、书、诗皆臻精妙。传说郑板桥罢官回乡,寓居扬州后,以书画自给,名重一时,有缙绅李某寄赠一联,上联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按纸沉思其下联,良久不得,展视乃“一官归去来”,叹为妙笔。由是郑板桥三绝之名更噪。但是板轿的“三绝”中,人们对他的书与画最为熟悉。二百多年来,人们对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和他的兰竹画,几乎是家喻户晓,寸纸尺楮,皆争宝之。而对于他的诗词,相对地说,就不怎么熟悉,知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有名望的学者、专家,在成才途中或是在成才之后,总是特别怀念自己的老师;总是特别感激老师对自己的辛勤哺育和亲切教导。有感于此,特辑录名人尊师故事数则,奉献给第一个教师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清代杰出书画家郑板桥,少年时代曾与表弟郝兼三一起在郝庄从舅父郝振高为师,郝振高学识渊博,品格高尚,执教严谨,郑板桥深受其益。十余年后,表弟兼三来访,临别时向郑板桥索字。郑板桥不假思索,写出当年在郝庄吟过的旧联:“此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放下笔,他又对兼三说:“舅舅曾望我用这副对联自勉自警,我一直  相似文献   

10.
趣说书斋联     
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诗人、大画家郑板桥在自己的书斋上撰联,联曰: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更书声。此联体现了主人的书屋环境:清风、明月,茅屋、村舍,书声琅琅,主人在此读到天亮也不疲倦。此联情趣盎然,催人发奋。他后来还写了一副对联,联曰: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妙在一个"咬"字,把人们钻研书本的情态及对事业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世态     
郑板桥因游佛寺时遭受和尚冷遇而拈字作联,巧妙讽刺"势利小人"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很多人往往站在同情"落魄者"的角度,为郑板桥的辛辣反击和机敏睿智拍手叫好,对"势利"和尚受到无情的嘲弄感到快意,很少有人站在和尚的角度或以全面的视角来客观审视有关"世态炎凉"的问题。品读王京生的《世态》,也许我们会觉得茅塞顿开,也许我们还会为我们曾经的狭隘和小气而感到羞愧。  相似文献   

12.
一、郑板桥妙诗祝寿郑板桥名燮,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字。人们围上来看,却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写下两个“奈何”,众人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在郑板桥身上充分体现了自信、自豪、自强的人格特征,同时也体现出郑板桥尊重他人,敬重他人、爱护他人的仁者之风。特别是郑板桥瘦己谦退,不与人争的美德,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4.
读郑板桥     
在中国历史上,郑板桥是一个并不算大的人物。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清代有几个皇帝,也不知道什么"扬洲八怪",却记住了一个名字:郑板桥。郑板桥出生于扬洲兴化的一个书香门弟,早年家道破落。青年时期的郑板桥在勤奋读书、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奇才,留下了许多精妙的对联。据说,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曾收当地书生韩镐为弟子。韩镐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有两个毛病:一是较为冗长,二是缺少创见。郑板桥因而为他书写了这副对联,有针对性地激励他改正缺点,努力进步。联中以“三秋树”和“二月花”为喻,形象地阐明了作文的道理:既要删繁就简,言简意赅,又要破除俗见,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学家苏轼,年轻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  相似文献   

17.
相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的时候,一次从朋友处会文归来,路上碰到这样一桩事:一对小夫妻吵嘴,一个名叫时机烈的人存心不良,假装劝架调解,对女方动手动脚地拉捏摸。小夫妻两口看穿了时机烈心怀叵测的鬼把戏,十分恼怒,就联起手来将时机烈一阵痛打,打得他鼻青脸肿。郑板桥从此路过,时机烈就拉住他大诉“冤屈”,说自己好心好意给小夫妻劝架,却反被他们毒打一顿,好心没得好报,请大老爷给自己申冤。郑板桥向围观群众了解了事实真相后,并没有断决谁是非,却墨一笑,顺口说出两句话:“瓜洲剪子镇江刀,如皋钉钯海安锹”。   …  相似文献   

18.
趣人趣事     
<正>郑板桥巧戏土财主为了给老母亲祝寿,一位土财主邀请了许多亲朋好友,来客坐满了客厅。土财主忍痛花100两白银请郑板桥来写寿联。郑板桥打算用这些白银来救济难民。来到现场,堂上早已备下文房四宝,郑板桥挥毫写道:"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客满门。"看到郑板桥的寿联,这位土财主面露愠色,向郑板桥低语道:"我请你来  相似文献   

19.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贺寿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有一次,他的一位姓陶的朋友过生日,郑板桥前去贺寿。怎奈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郑板桥又迟到了,好不扫兴!宴后,主人捧出文房四宝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