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以现代主义和意象主义诗歌为语料,对诗歌语篇中的映像象似性进行认知语用分析。从语音象似性(音义联觉、音丛象征及音韵象征)和笔相象似性(字母象似、语篇象似及标点象似)两方面分析。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诗歌创作与鉴赏实质上是发生在诗人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其影响变量有两个,读者理解象似诗歌付出的处理努力及其获得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2.
语音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依附着一定的语言意义,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象似性.本文基于语言的象似性理论,并利用这一理论分析法语语音与其语义之问的象似性关系,发现法语语音也符合象似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即"语音形式大,意义也大;语音形式小,意义也就小".  相似文献   

3.
语音象征指语言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依据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原理,某些语音常用于表示某种意思,给人某种语义联想,这些语音似乎具有了自己固定的象征含义,这类象征,不论是直接的还是联觉的,在文学语言中都被作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形象手段。  相似文献   

4.
运用现代语义学和计算语言学的相关成果,从象似性角度比较汉英亲属称谓语的语音形式、语义特征与亲属关系之间的象似性特点。结果表明:1)汉英亲属称谓语的语音形式、语义特征与亲属关系之间都存在象似性。2)汉英亲属称谓语与亲属关系之间的象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亲属关系层数和亲属关系性质,这和亲属关系的生物性是一致的。3)汉英亲属称谓语与亲属关系之间象似性程度的差异反映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性高于英语。  相似文献   

5.
人类语言起源于初民对于自我生活及周边事物的感知和模仿。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语音和语义之间都存在许多象似性,即:"义由音生"、"音近义通"。对比研究这种象似性符合认知语言学主张的体验认知观,不仅解释了英汉语词汇的意义和起源,而且探讨了英汉语中音义关系存在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语音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语音象似性理论为背景,阐述了如何把其相关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为语音教学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学界有全面否定"联绵字—双音单纯词"理论之势,否定者的主要论点为:作为单纯词的联绵词没有造词理据。然而,词的理据包括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联绵词有外部理据,即语音象似性。联绵词的语音象似性在辞赋中表现最为突出。联绵词在特定的外部语境中,凭借词语相对微弱的语音象似性,由于共同的心理作用,得到传达和理解。汉语受汉字机制的制约太深,每个汉字都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意义,联绵词的分释分用并不能证明其在形成之初即为合成词。  相似文献   

8.
象似性是认知语义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其研究对于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从修辞的角度看,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都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汉语修辞行为的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曼在符号学家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的影响下,把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象似性在汉语修辞行为中具体表现在语音、语相、顺序、数量等方面。在表达外部世界时。与真实世界象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顺应交际需要的自然过程。它使语言在表达外部世界和内心情感时呈现为优化形态,是符号形式运行的高效行为。  相似文献   

10.
依据距离象似性、拟音象似性、标记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等原则对由拟声法、复合法、派生法构成的词汇结构(包括语音)和意义等进行分析,旨在着力解释词汇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对应性象似关系.利用这种语义本体观习得英语,可大大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提高词汇习得的投入与产出比.  相似文献   

11.
以特定形式引起某种心理联想的联觉语音在古今中外诗词创作中产生了特殊的音乐效果。它首先是通过直接拟声和间接拟声来体现,其次是通过音位的特殊组合形式来体现。英汉两种语言在音和形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中外诗人在诗词创作中所运用的联觉语音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音义相切,声情相谐,联觉语音发挥了特殊的暗示功能。  相似文献   

12.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石蕊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63-166
新词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而非任意的.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理据性.本文试图从语音象似、语义象似和语用象似角度诠释新词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从而说明新词产生的象似动机.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话语实践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意象性,因而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文学的形象创造,适应信息时代的视象性特点,创造最直观的形象所体现的文学性.这样,文学性在汉语话语实践中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也有力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视象性特点.这是印欧语系语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6.
象似性与文学翻译关系密切,当象似性处于活跃状态时,它就成了译者捕捉和把握的对象。与雅各布森的分类不同.Noth.W.将象似性分为语外象似性和语内象似性,拓展了象似性研究的范围,为我们探讨被关注甚少的语音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卢华国  张雅 《培训与研究》2009,26(5):124-126,129
象似性与文学翻译关系密切,当象似性处于活跃状态时,它就成了译者捕捉和把握的对象。与雅各布森的分类不同.Noth.W.将象似性分为语外象似性和语内象似性,拓展了象似性研究的范围,为我们探讨被关注甚少的语音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象似性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表现在不少学者开始从内涵、划分、论证及与任意性、语言系统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象似性,并尝试运用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重叠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和意义象似性等原则来解释汉语现象。不过,象似性理论、研究范式以及对汉语结构的系统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论语音隐喻     
文章通过分析与语音有关的词语和结构修辞格以及象征与隐喻的关系,发现"跨域喻指"隐喻理论解释与语音有关的词语修辞格理据性不足,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像似性,跨域也没有创造意义上的像似性,跨域只是建立在语音相似或相同的基础之上,可称之为语音转喻。跨域喻指可以解释与语音有关的结构修辞格,因为它们基于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的像似性。因此,语音修辞的语音隐喻之说,缺乏全面性和充分性的解释,而用像似性和象征性解释语音修辞更具理据性、全面性和充分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兴起,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象似性理论也广泛被接受。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象似性理论是指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相似关系。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鉴于此,该文以象似性为理论依据,分别从语音、书写、接近、数量等视角探讨词汇习得中的象似性,对词汇的有效习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