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东京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的关系,几乎天天同日本新闻界接触,结识了不少记者朋友。耳闻目睹,深感日本各大报社、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台都拥有一批按日本社会的标准来说是相当精明强干、出类拔萃的记者。他们工作起来勤奋刻苦、百折不挠,总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这些人,不仅在影响社会舆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从事文学写作的人。由于革命的需要,抗日战争后期,党调我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也只是编编副刊、做做党的工作,并未真正接触新闻业务。毛主席到重庆谈判,胡乔木同志随同来到重庆,他对我的工作状况,不大满意。有一次他跟我说:党调你到报社工作,不是不要你搞文学创作了,你应该做记者,做记者可以接触生活。每个党员都要为党报工作。如果鲁迅活着,他一定也会为自己的报纸做记者。我记得我们这次谈话是在公共汽车站候车时讲的。后两句话讲得特别精辟,因此记忆甚深,也正是这两句话成为我做记者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3.
我担任“长江日报”的通讯员已经九年了。随着祖国的前进,我在党的培养和报社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文化水平低,写东西东扯西拉、别字连篇的状况,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九年中,我紧密地结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认定是比较重要的情况反映给报社,没有为登不登而苦恼,也没有企图把通讯工作当成是“名利双收”的手段。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通讯员武汉刚解放的时候,我虽然也经常看报,但是并不知道每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可以向报社投稿。只是发现报纸上登载了我们单位一个干部写的稿子以后,才知道现在的报纸和过去不一样了,并不是由那些“文人”、记者包办的。这样,我就开始向报社写  相似文献   

4.
从事新闻工作30年,突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疑惑:按照最古老、最传统的解释,报社、电台、电视台都属于新闻单位或称之为新闻机构,而如今,自从引进了media(媒介)这个英文单词,竟然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媒体定位心生疑惑了。恰巧,同我一样有疑惑的还另有其人。一位署名"荣松"的同行几年前就发出感慨:"做了十多年的新华社记者、编辑,还曾被聘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但这一年来,我脑中不断涌现这个问题: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传媒?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偏么?"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1989年11月28日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并且强调:“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各级党报要这样,部门和专业性的报纸也要这样。虽然有许多新闻本身不带政治性,但是,从任何一个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总的新闻宣传来说,都不可能脱离政治。”这就说明,不仅党报和电台、电视台,而且各种专业性报纸,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都必须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官否?     
想到“记者不是官”这个问题,缘于几年前在某县的一次采访。记得那是一个部门在开总结表彰会,主管县长也到会了,主席台上济济一堂。可能因为我是地区下来的记者,在报社又有个主任的头衔,人家竞生拉硬拽地把我也推到主席台上坐下。主席台上有烟有茶,坐得也宽松,可我硬是感到浑身不自在。后来我借出去方便之机,在主席台下面和电视台的同行们坐在一起,这才感到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不由得宽心地舒了一口气。于是,我便想到了这个问题:记者是官吗? 查《现代汉语词典》,记者本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可在现  相似文献   

8.
我曾认为,衡水驻着八家新闻单位,而且中央级报刊电台记者也经常到衡水来,出个典型,很快被上面的报社、电台记者抓走了,轮到我们的,也就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典型了。随着写作实践的增多,我认识到:上面记者有他们的特点,我活动在群众中,也有自己的优势。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便放开手脚到群众中去抓典型。1986年夏天,农村正展开第二步改革。如何为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10.
我原来是上海国棉六厂细纱问工人,现在在劳动报社工会生活祖做记者.我今年30岁,在国棉六厂做过11年工,在劳动报巳工作3年.解放后我做工会小组长、车间工会主席.1952年我参加上海工人政治学校第一期学习,在结业时,劳动报发展我做报社的通讯员.开始,做通讯员不会写稿子(解放前我家里贫穷,从小只进学堂讲过三年寒学),因为缺少文化.但是,劳动报对通讯员工作做得很好:报社里搞群众工作的同志,交我任务,要我反映情况;跑访织厂的记者同志和我挂钩联系.他们知道我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我休息辰光他们就来找我谈,征求对报纸的意见和群众反映,了解生产上有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问:我看过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写的一本书《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唱出自己的风格来》,请你谈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 答:我也看过这本书,从唱出风格到写出风格,隔行不隔理,有同感。做一个新闻记者,手中的这支笔,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报社有几十、几百名记者,如果每个人都善做一样“风味名菜”,版面上就会是丰盛的“宴会”。所以说,当记者要培养自己的风格。问: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呢? 答:我看有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13.
从我和文艺说起我离休快一年了。一年来,多次讲话,或者回答来访同志的提问,我都强调一点:新闻报道不要盲目地向文艺靠拢。所谓盲目地,就是不了解新闻与文艺是两个行当,它们的社会职能、工作方法,以及它们的写作,都是不一样的。记者可以兼作家,作家也可以兼记者,但是他在从事这两项工作的时候,应当有明显界限。越是同年轻的同行接触,我越是感到有强调这一点的必要。我感到似乎有一种风气,现在有一些年轻的记者有一点盲目地向文艺靠拢。  相似文献   

14.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15.
上海电台和电视台最近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报名的人很踊跃,海外报纸还发了消息,说这是国内新闻界的"创举".我也听到复旦新闻系有同志不赞成这样做,提出意见说:如果编辑记者都从社会上招聘,还要大学新闻系干什么呢?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社会上招聘编辑记者,是出于不得已.因为,在十年浩劫中,电台电视台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一些老编辑、老记者,"老的老了,病的病了,散的散了,死的死了",而新进的干部,没有受过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这两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业务干部残缺不全,等待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一时又等不及,于是只好采取公开招聘的"应急措施".这次前来应聘的有四千一百八十多人,经  相似文献   

16.
日前,我去某县宾馆参加一个座谈会,此座谈会的主题是本地某一社会学科规划。事情不大,但记者阵容不小,本县电视台派出了三人摄制小组,本县广播电台两位记者也在做全程录音报道,加上市级日报和市电台的记者,此小小座谈会,前来参加宣传报道的有11人,这么多的人加入到当地的"新闻大战"之中,这难道是由于它的新闻价值大到如此程度,非得如此"高投入"地报道吗?这倒觉得让人生疑。对这个座谈会的宣传报道是必要的,但宣传报道的规模应与新闻的本身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对市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筹)、广播电视报社、县(市、区)电台、电视台和部分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宣传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给我们得出这样的启示,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是我市当前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19.
叶铁桥 《青年记者》2016,(33):120-120
虽然在本专栏里写过《媒体人创业哪点最不靠谱》(结论是自由散漫惯了),虽然工作过的报社中国青年报,一直以业务民主、气氛自由著称,虽然知道创业的道路上荆棘满布遍地是坑,我仍然在做新闻刚好10年之后,决意离职创业了。放在两年前,我刚开始做传媒圈观察类公号“刺猬公社”的时候,如果有谁说“你有一天会全职去做这么一个所有人眼中‘小小的玩意儿’”,我肯定认为他在说胡话。2015年冬天,跟两个传媒行业的活跃人士聊天,他们劝我去找份“有前途”的工作,不要在原单位混了,也不要去做“刺猬公社”--“那跟去当个体户差不多。”他们说。  相似文献   

20.
播音和朗读到底等同还是不等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看样子,近期内还不会有定论。我想,播音和朗读不相等同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在我国,只有极少数体育记者兼任播音工作,人们在习惯上一般不称呼他们为播音员。而实际上,当他们做着向听众讲话的工作的时候,是可以称为播音员的。在一些外国电台,或出于节约金钱的需要,或出于减少工作环节的需要,记者或编辑同时也是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