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分析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是四年级《力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与前两课《推和拉》《常见的力》前后呼应,是知识的延伸,也是下一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引子,在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推和拉》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推和拉两种力的方向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学生又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力,并能正确判断常见的力,能说出不同力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三课,是用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其教学目的是,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几种运动方式移动、摆动、转动的特点;物体自由落地,具有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教学“物体的运动”一课,应着重让学生懂得,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3.
1 学生学习了《物体的运动》一课,了解了物体由运动到静止,或由静止到运动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什么力使苹果落地》一课又提出了一个极为常见而情形相反的自然现象——自由落体运动,要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  相似文献   

4.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  相似文献   

5.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接近“力与运动”科学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小车》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动力和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有"安装一个小缆车"与"小缆车的运动"两个活运,通过活动想让学生体会到: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给它一个力,而且这个力要达到一定的大小;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小车》是科教版小学《抖喾幼五年级下册“动力和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有“安装一个小缆车”与“小缆车的运动”两个活运,通过活动想让学生体会到: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给它一个力,而且这个力要达到一定的大小;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通过《我的位置在哪里》、《物体的运动方式》、《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等课,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机械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各种运动的主要特点”作简单地了解,并且与后面《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力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本单元继续上学期“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应将本单元作为训练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个重点单元来进行。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对我的位置、升旗台的位置、学校的位置在方向、距离、时间等方面进行定性地描述,知道一个物体位置…  相似文献   

9.
《物体的运动》教学目的和要求是:①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或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都必须受到力的作用,使学生对"力"有切身感受,并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概括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以及把握物体运动特征,将物体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课前可准备一辆童车、一辆玩具小汽车以及纸风车、小皮球、荡摆、干电池等教具,并要求各实验小组准备纸风车、干电池、铁环、小皮球、玩具秋千等实验用具.课上,可按以下安排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的教学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的应用两部分组成。在这节之前,学生学习了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具体实例的受力分析,理解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力的存在     
《自然》教材第五册的“力和运动”单元(包括第十至十七课和第十九至二十一课),谈到了许多力的作用。我们常说某物体受到了浮力,某物体受到了压力,运动的物体受到了摩擦力,静止的物体受到了地球引力(重力),此外,还有拉力、推力、阻力、风力、水力……看来力是无所不在的。这些都是力的存在的方式。那么我们是基于什么事实来认识力的存  相似文献   

12.
教学基本思路我们希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科学探究过程。如果学生能从课的开始就关注一个问题,然后较长时间甚至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各类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最后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定能有所收获。《滑动与滚动》一课的设计,以改装一箱重物,如何更轻松地转移重物为问题主线,让学生一步步展开探究活动,借助测量比较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获得一些数据,模拟滚珠轴承体验物体运动方式的改变,最终优化箱子的滚动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重箱子被轻松移动了。  相似文献   

13.
1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动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冲量和动量的延伸,通过演示实验和定量的公式推导得出合外力的冲量与物体的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动量定理。它虽然是在恒力作用下推导得出的,但要让学生明白对于变力作用下的物体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4.
钟永福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Z1):134-135
“师生互动”课堂教育模式的立论依据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即全面性和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按诱动→互动→导动→自动→创新过程,组织教学,目的是激起兴趣,学会思考,协同合作,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主要是在教师诱导下,以诱达思,以导促学互动的流程是:定向诱动→师生互动→教师导动→学生自动。一、定向诱动环节课前教师应精心设置相关内容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由于学案上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并通过学案上内容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阅读,查资料增强上课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如:在讲《运动与力》一章时,课前请学生去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关力与运动关系例子,然后请同学上讲台来演示有关物体受到力后,运动变化实例,使学生都认为物体力与运动有关,从而得出了力是使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点(即亚里士多德观点),随后又提出了若物体没受到力能否运动呢?并做了伽利略的小球实验,提出改变运动状态,这“物理语言”使整个教学始终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亚里士多德观点、伽利略观点、牛顿观点不断地加以诱导,使学生始终处于解惑过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15.
1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动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冲量和动量的延伸,通过演示实验和定量的公式推导得出合外力的冲量与物体的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动量定理.它虽然是在恒力作用下推导得出的,但要让学生明白对于变力作用下的物体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本单元通过《我的位置在哪里》《物体运动的方式》《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转陀螺》这五个话题,让学生对“相对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各种运动的主要特点”作简单的了解,并且与后面《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相呼应,使学生形成对力学知识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并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  相似文献   

18.
动手制作能力是小学自然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制作能力培养之我见。一、注重知识教学与制作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知识和动手制作二者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例如,《三册》教学力的知识,以三课《不倒翁》为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重心高低,支撑面大小与物体稳定程度的关系。紧接着四课安排学生动手《做个不倒翁》。所以教材的特点是按“学习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三部曲进行的。我在教学这两课时十分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玩不倒翁时就有意识地明确不倒翁不倒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要“上轻下重”,下边形状要呈半球形,并让学生正确地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不倒翁道理的物体。这样就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第三册“什么力使苹果落地”一课是创造性思维课。我上这一课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事实进行科学假设的能力,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这一课是这样设计的: 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引入,这是前一课的内容,学生刚刚学过,苹果挂在树上是静止的,往下落就运动起来了,什么力使它运动呢?板书是: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时,学生的一个同答让我意外,让我惊喜,更让我惭愧,让我庆幸。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含义,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物体,想一想什么物体在运动?为什么说它在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