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美籍华人剧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以一位法国外交官伽里玛与一位中国京剧演员宋丽玲的故事展开。本文尝试从对东方主义的颠覆角度来探讨在《蝴蝶君》中主人公伽里玛和宋丽玲谁才是真正的蝴蝶夫人,以此来证明柔弱的并不一定只属于东方,从而颠覆东方主义中的东西方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2.
曾畅怀 《考试周刊》2011,(76):42-44
著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成名作《蝴蝶君》讲述中国间谍宋丽玲男扮女装与法国外交官伽里玛维持情人关系以便获取战争情报的故事。该剧本是东西二元的绝好的阐释文本,宋丽玲不断强化自己"蝴蝶夫人"这一东方女人形象,以颠覆这一刻板形象。本文运用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提出的东方主义等理论来探讨剧本对"蝴蝶夫人"这一形象的强化和颠覆,并探求在东西二元对立中,究竟谁是谁的"蝴蝶夫人"。  相似文献   

3.
自从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就展开了对东方的想象和建构。东方的形象,虽然在东方主义的漫长历史中形态各异,但总体看来,东方主义幻想中的东方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持续性。本文以电影《蝴蝶君》为倒,结合东方主义历史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分析被模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对应于东方主义者的矛盾心态——对东方征服的贪欲与曲解的憎恶,“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正是模式化东方形象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4.
胡敏 《海外英语》2013,(16):173-174
该文运用EdwardSaid的刻板东方主义的观点,论述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如何成功颠覆了对东方女性和西方男性关系的刻板印象。白人绅士伽利默一生追求想象中的如蝴蝶夫人般的完美东方女性,为此幻想而生,又为此幻想而死。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到死才认识到,真正的蝴蝶夫人不是他幻想中的宋丽玲,而是现实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东方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思想帮助下。西方人将东方人在种族和性别上加以定型化,“蝴蝶夫人”成为东方女子的典型范本。作为美籍华人黄哲伦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舞台剧《蝴蝶君》与带有东方主义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解构西方人对东方女子滞定形象,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权利关系,成为以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之声,重塑了东方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巧妙地将一个真实的故事与明显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颠覆了东西方权利关系,成为与东方主义对立的声音。由于伽利玛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以定势的思维方式和偏见看待东方人,最后成为东方主义的牺牲品;而宋俐玲利用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达到了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该文运用Edward Said的刻板东方主义的观点,论述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如何成功颠覆了对东方女性和西方男性关系的刻板印象。白人绅士伽利默一生追求想象中的如蝴蝶夫人般的完美东方女性,为此幻想而生,又为此幻想而死。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到死才认识到,真正的蝴蝶夫人不是他幻想中的宋丽玲,而是现实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8.
从东方主义的角度看,《蝴蝶君》对东方女性刻板化印象的解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东方主义"无意识地影响下,身为华裔作家的黄哲伦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对"东方主义"的暗合,或者说建构。东方主义所特有的字典编纂式和制度化的强化效果,使黄哲伦的个人思考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知识机制,因此他的剧作有东方主义的痕迹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建构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9.
黄哲伦的《蝴蝶君》对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和颠覆,反映了美国华裔作家对西方文化的东方主义构想的抵制与反抗。但《蝴蝶君》呈现的另一种东方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身处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美国华裔作家既要力图摆脱西方主流文化强势影响,寻求自身文化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又要争取主流文化认同的矛盾心态。《蝴蝶君》是黄哲伦文化策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蝴蝶君》是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对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歌剧《蝴蝶夫人》的"逆写",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模式化观念。西方男子伽里玛爱上东方"女子"宋丽玲,二十年后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蝴蝶夫人",而后在监狱中自杀。运用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分析伽里玛之死,揭示伽里玛死亡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东方幻想,也在于他清醒的认识到他和"蝴蝶夫人"一样的"女性"以及"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11.
《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12.
黄哲伦的《蝴蝶君》表现了白人绅士伽利默宁愿以想象中的中国女性为伴侣,也不愿意将注意力放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宋身上,这体现了西方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的强大魔力。同时,宋的形象又是中国形象的隐喻,即西方认识中国同样也更多地从印象和想象出发,而非从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13.
《蝴蝶君》的人物身上性别模糊和雌雄同体特征明显,这些雌雄同体特征也是决定人物各自命运的关键。强烈的性别意识和对立导致了剧中人物无法达到两性的和谐。文章以弗吉尼亚·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出的"雌雄同体"概念中的三个特征:男性化的女人与女性化的男人、性别意识和两性和谐来分析《蝴蝶君》以及作者黄哲伦残缺的雌雄同体观。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本文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将《蝴蝶夫人》中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和《蝴蝶君》中颠覆性的东方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讨西方人“蝴蝶情结”的产生与幻灭。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东方女性形象在西方作家和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不同呈现,构建客观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蝴蝶君》是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以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作为颠覆原型而创作完成的戏剧。借助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来探讨男主角伽里玛的性别追寻过程,代表西方权威中心的伽里玛在剧末走向死亡,而在他眼中代表东方软弱无能的宋丽玲却活到了最后。通过对这一不同结局的分析比较得出,伽里玛的死亡是因为他不能认同性别混杂只追求单一性别身份而造成。如果他能对东西方文化有清楚的认识,或许悲剧就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6.
黄哲伦的《蝴蝶君》讲述了一个中国男性化装成女性,骗取法国外交官情报的故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剧本中所反映的父权制思想,可以揭示出现代文学中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  相似文献   

17.
《蝴蝶君》的故事其实是围绕着自我装扮和表演展开的,自我装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物身份的建构和转变。作者通过突出人物的自我装扮,改变了人物的刻板形象,赋予角色以生命力。这种自我装扮实质上是性别表演,是对西方主流文化中性别身份二元对立的反讽。  相似文献   

18.
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出发,创作了剧本《蝴蝶君》。该剧倒置了东方主义长期以来构建的东西方关系,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子刻板印象,讽刺了西方白人对东方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向西方文化霸权提出挑战。但作为自幼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作家,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解构又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解构是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及民族文化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优东劣的区分。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将普西尼《蝴蝶夫人》一剧中所隐含的性别关系、东西方关系以及殉情方式均颠倒过来,对东方主义的完全解构——不仅解构了西方男子脑海中作为东方女子典型的蝴蝶夫人的刻板印象,而且也颠倒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成为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著名华裔美籍戏剧家黄哲伦的《蝴蝶君》在中国学界广受注目,这些评论绝大多数声称取后殖民批评的角度,但其实却可说无一例外地背叛了后殖民批评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体,使得这里的所谓的后殖民批评等同于民族主义的反殖民批评。《蝴蝶君》实际上呈现了身体在文化冲突中的游离性与离心力。因为这场文化冲突对身体这个中介与境域的严重依赖,"身受"冲突的"帝国主义者"法国人高与他所"代表"的力量之间存在着既依存又背离的关系。在文化对抗产生的罅隙中,他的身体实现了自体自根的快乐,引导他挣脱了帝国与权力的话语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