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听众,赢得主动,就必须发挥快速、传真的优势,尽一切可能缩短新闻发生时间与新闻播出时间的距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1月1日正式推出“中国之声”,提出了“回归并强化新闻,回归并强化广播”的改版思路。回  相似文献   

2.
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上海广播电视台东广新闻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将频率定位为新闻频道后,广播的新闻属性和媒体优势再次凸显,许多省市电台在新闻频率专业化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而县级台由于信息量少、时效性差、报道程式化,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如何使县级电台也能顺应这一广播新闻发展的大趋势,办出广播新闻自己的特色,使县级电台新闻报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贴近广播新收听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以声为主,直接连线采用全新的广播新闻采集模式,突破文字稿限制,以有声语言代替传统的文字稿播音模  相似文献   

3.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4.
张勤 《中国广播》2016,(7):43-46
融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如何运作?浙江之声、浙江新闻广播变革新闻运作模式,从原有的"媒介传播格式转型为按照新闻本身的格式做新闻"。"新闻宣传从稿件时代迈向多媒体运作时代",把互联网的"链接""放大""互动"等传播理念植入广播新闻运作,以新闻行动强化频率的新闻品牌。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广电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传播力也远不如从前。面对激烈竞争,众多广电媒体实施改版,重新回归“新闻立台”的本位。2012年1月1日,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实施全新改版,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落点、第一解读”的信息传播目标,努力发出“湖北新闻第一声”。本文从主流广播的价值迷失与四面突围、新闻立台的现实困境与重点突破两个方面对此次改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斌 《新闻传播》2013,(12):298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7.
朱霞 《视听界》2010,(6):110-111
一、用个性化的思维贴近大众 当今社会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民意参与舆情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随着媒体多元化带来的舆论界"群雄争锋",各家媒体都试图去挖掘和引导舆论力量,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在此起彼伏的媒体"群舌论剑"声中,人们更需要听到来自主流媒体的声音,期望他们心中的媒体代言人敢于"亮剑"。广播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动人心弦?评论播音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度?摆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冉涛  刘蕾 《新闻前哨》2005,(12):66-66
广播给受众的是声音,由于声音的易失性,使广播新闻往往很快成为过耳秋风。这可能就是广播新闻最大局限性。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用好用活广播录音这一武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好录音同期声是广播新闻扬长避短的一把利剑。 一、突发事件录音的运用:博采众长 求同存异 突发事件新闻性很强,如果记者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自然有丰富的录音同期声可以运用,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保证记者立即在新闻现场,就必然有一个补充采访的过程。 2005年6月,石首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一个染料车间发生爆炸,造成了人员伤亡。记者赶到现场,事故已经发生了两个多小时。由于企业采取回避态度,并且对事件真相进行隐瞒,说只造成了1人死亡,3人轻伤。并且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由阻挠记者深入采访,记者无法到现场求证,只好先听其新  相似文献   

9.
录音报道在广播宣传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以声夺人”是“扬独家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广播新闻中最富表现力的因素,是广播的活力和灵魂所在。在广播新闻中,音响主要由环境音响、记者现场播报和采访对象同期声三种。音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造立体化的空间。音响的运动感和透视感处理得好,可以通过声音塑造出空间的立体感觉;二是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三是更具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发的新闻不难看出,突发新闻报道正在成为广播新闻报道的常态。新闻实践需要对突发新闻及突发新闻报道的研究,以便更好地驾驭突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周蓉 《新闻窗》2014,(3):52-52
一、必须加强对听众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听众意识就是指在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上要做到吸引听众,便利听众,干方百计为听众着想,以便更好地为听众服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节目编排在这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做到了更好地为听众服务。一方面,中国之声的新闻信息量大,概括简练。有利于听众更好地获得有效信息,关注重要内容,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具体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其优势之一在于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广播新闻才会有生命力。所以在广播新闻中只有大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表现新闻事实,才能调动和满足受众的收听欲望,带给受众以真实感、现场感,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4.
广播作为宣传手段,有着对象广泛、时效性强、功能多样和感染力强等独家优势。广播新闻,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广播新闻是诉诸听觉,化形为声,不仅要“宣事达理”,还要求“声入心通”,既要求有可读性,又要求有可听性。与报刊新闻比较,广播新闻修辞应以“声”夺人,以“真”服人,以“亲”感人,以“美”引人。有人认为广播新闻是“大白话”,似乎不需要讲求修辞。其实,这是一种偏见。采写广播新闻的同志,要有明确而自觉的修辞意识。篇幅短小而结构完整短,是广播新闻的首要特征。看报纸,读者有主动权,可以凝神结想,也可以“观其大略”,听广播,听众就不能“一目十行”。每秒三四字,思想没有回味和停歇的余地。听就得  相似文献   

15.
李静 《中国广播》2012,(9):23-26
新闻竞争加剧使广播新闻品质提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之声"走转改"系列报道之"倾听贵州"、"倾听新疆"为例,提炼、归纳该系列报道的先进经验,认为其成功之道就在于遵循广播新闻生产和声音传播规律,在叙事策略上立足声音特质,注重题材选择与驾驭、重新定位报道者的叙事角色、运用独具广播特色的多种叙事方法、选择原生态的叙事语言。将该叙事策略定格成为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准则,广播新闻品质提升就有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从2008年8月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全国听众面前。2009年全年,新版中国之声的收听率持续走高,市场份额增幅近40%。在多媒体、多平台竞争的格局下,广播人尤其能体会到这个数字的分量。作为同行,在击掌叫好的同时,当然免不了要思考:中央级广播新闻频率的成功转型,其核心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7.
音响是构成广播新闻的重要元素之一。新闻音响强调实录,追求纪实性和现场感,是"实有其事"、"真有其声",富有极强的生活美和新闻美。①我们认为,广播新闻选择音响,是对传播主体意图和特定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播业快速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广播新闻作为广播媒体的重头戏,在寻求创新中有了新的发展。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新闻频率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报道方式上均有新的举措,努力寻求广播新闻的多元化革新和全方位突破。传播理念:新闻立台、观点强台、三贴近原则的强势回归新闻立台,倾力打造专业新闻频率。广播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广播的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而广播这种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传播发挥出来的。其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由新闻的事实构成的。广播新闻的新鲜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供新事实、新内容;二是注重表现手法的创新,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在当今媒介传播形式多元化、海量信息内容实时报道的情形下,快、伴随、互动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中国之声2009年1月1日正  相似文献   

20.
音响是构成广播新闻的重要元素之一.新闻音响强调实录,追求纪实性和现场感,是"实有其事"、"真有其声",富有极强的生活美和新闻美.①我们认为,广播新闻选择音响,是对传播主体意图和特定效果的强调和修饰,是强化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编制策略,是新闻追求叙述文本艺术化言说的重要s手段.本文试图从修辞学角度对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修辞选择及其主要修辞格作一点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