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凯伦.布利克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通过追忆只身一人在非洲经营恩贡农场(咖啡种植园)的人生经历,描绘了非洲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生态,但是文中却充满了各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本文希望从生态批评的角度从土地、动物、原著民等方面解读其中的矛盾,并试图揭示作品标题的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2.
井媛  王敏 《海外英语》2012,(14):176-177
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诠释了生态女性主义者所积极倡导的生态与人生智慧。小说直接或间接地批判了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告诫人们只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两性关系,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正>在阅读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的时候,温柔就如同潮水一样势不可当汹涌袭来,我淹没在感动与忧愁交织的情感中,久久不能释怀。说起来,这《走出非洲》真是一本奇怪的书:丹麦作家,写作用的是非母语的英文,写的是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非洲肯尼亚;整本  相似文献   

4.
影片《走出非洲》曾荣获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它改编自丹麦女作家迪内森的自传性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20世纪初叶在非洲经营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草原     
《同学少年》2014,(7):38-39
<正>马塞马拉草原就在眼前铺陈开来,轻柔地起伏,远远地与蓝天接壤。正值旱季,草尖上泛起一片金黄,在夕阳下摇曳。这棵树就是电影《走出非洲》中,梅丽尔.斯这棵树就是电影《走出非洲》中,梅丽尔斯特里普与罗伯特.雷德福野餐的地方。它在一块坡特里普与罗伯特雷德福野餐的地方。它在一块坡地上,成为四周的制高点。草原上的大树本来就稀..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小说中的生态主题是多元的:以《非洲的青山》为代表的文本记录了人对动物肆意猎取的过程,以及人在猎取时的激动心情,反映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以《大双心河》《一个非洲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本通过对自然美的赞叹,以及对动物生命的同情和尊重,凸显了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老人与海》为代表的小说则表达出更为复杂的生态伦理,从而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升到了生存的层面,对今天人们反思生态危机提供了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丁晖  丰玉芳 《英语广场》2022,(34):39-4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奥兰多:一部传记》讲述了美少年奥兰多历时四百年的奇幻人生经历。该小说题材新颖,内涵深刻,受到众多读者喜爱。本文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探析主人公奥兰多的精神失衡与重构的历程,分析小说中精神失衡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实现精神救赎的方法。在共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本文对《奥兰多:一部传记》的精神生态分析有助于现代人关注精神家园,走出精神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8.
非裔美国学者威·爱·伯·杜波依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夺取银羊毛》通过改写希腊神话故事——伊阿宋夺取金羊毛,将黑人经历与非洲传统写入了西方神话体系。无论是小说中的重要意象,还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都承载了杜波依斯对非洲传统与黑人文化的思考。《夺取银羊毛》挑战了白人对希腊神话的话语权,同时颂扬了非洲传统文化精髓,呼吁黑人群体肯定并保护自我原始身份。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倾向于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或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观照库切布克奖小说《耻》中的动物伦理观以及生态思想。然而,我们若走出欧美文化批评的既定阐释框架,会发现库切与儒家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文章尝试从道德、政治和同情这三个伦理、政治元素入手,借助儒家思想考察《耻》中的生态伦理观,认为《耻》不仅聚焦道德、政治与生态之联系,揭示其是产生生态问题的精神性根源和体制性根源,同时注重同情的伦理影响,主张人类关爱一切生命,以同情之心实现人与万物的“有情共生”。小说对将世间万物纳入道德共同体的呼吁,对良好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诉求,对进行跨物种之共情想象的倡导,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构建了独特的伦理方案,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生态伦理的需求越发迫切的情况下尤显珍贵。从儒家思想观照《耻》,库切文本超越国族和文化阈限的普适性生态意义得以呈现,而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亦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的非洲文化特色非常突出,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歌唱形式和召唤模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的叙述母题和小说结构,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的叙述母题、小说结构与《断头台》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茂 《海外英语》2014,(12):222-223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该文以《嘉莉妹妹》为研究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因此,该文通过对《嘉莉妹妹》内容及作者西奥多·德莱赛的个人背景描述,阐述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最后结合小说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在三类关系中的体现:人与环境,男性与女性,人与人。指出《嘉莉妹妹》所体现出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新批评的方法,从小说的要素出发,对海明威的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冲突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小说中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发现这部小说中的冲突贯穿始终,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4.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是一部引起很大争论的小说,本文论述了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中的非洲和非洲人形象以及欧洲殖民者形象,认为康拉德虽然揭露了殖民者的罪恶,对非洲的苦难表示了同情,但由于受欧洲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康拉德在小说中又一次复制了非洲神话,并且相信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它会给殖民地带来光明。因而,康拉德仍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具有生态视野的作家,其早期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的冲突问题进行反思,试图说明人类只有走出征服自然的怪圈,才能重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杨霞 《海外英语》2012,(23):219-220
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试图从"人类沙文主义"的禁区中走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该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小说《战马》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他呼吁人类要关爱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佩甫的最新小说《生命册》以走出无梁村的"我"为线索人物,描摹了中原乡村半个世纪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和各色人物。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状态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小说中各色人物进行评论,揭示了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道理,构建了中原乡民独特的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8.
赵小和 《高中生》2012,(6):12-13
《恩戈庄园》出自芬纳克的散文集《走出非洲》,是散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芬纳克是丹麦女作家,她曾深入非洲纵深地带,在东非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18年。她以一个异族人的眼光来观察这里的  相似文献   

19.
赵小和 《高中生》2012,(2):12-13
《恩戈庄园》出自芬纳克的散文集《走出非洲》,是散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芬纳克是丹麦女作家,她曾深入非洲纵深地带,在东非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18年。她以一个异族人的眼光来观察这里的  相似文献   

20.
作家废名的乡土小说《竹林的故事》以散文化笔调、优美的环境描写,以及小说中流露的含蓄平和的情感和超脱的人生感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界对废名多元化研究的深入以及生态批评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竹林的故事》逐渐走入生态批评家的视野。从生态角度对《竹林的故事》进行再解读,对文本中的生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小说中的意境之美、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从而使我们对《竹林的故事》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