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镇依据先天的经济地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秩序与自己的文化精神,然而在现代化过程的挤压下,它的面貌正在变化。本文从透视人性,传统理念与现代经济的冲突以及王安忆对这种文化精神受到破坏的忧虑角度来作阐释与评论。  相似文献   

2.
时代不同,经历不同的萧红与王安忆在《呼兰河传》与《上种红菱下种藕》中表现出极为相似的叙事策略,如叙事视角、叙事内容以及叙事结构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两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小城"——"呼兰河城"与"华舍小镇",其中也不免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时期女性对平凡生活的不一样的感受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上种红菱下种藕》是一部慢步调的小说,为了对小说的空间书写作深刻意义上的挖掘,将小说在空间形态上分成公共空间、家宅空间和心理空间,并从这三个空间维度看到城市化发展给乡村空间格局带来的变化,同时感受到身处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之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小说透露的空间意识不仅书写了时代变迁,而且通过心理空间的建构表现出人们从乡村到城市的心理空间的变化。王安忆艺术性地用文学记录了新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从其平凡细致的日常书写中见证历史的滚滚洪流。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本篇乡土题材小说中显示了都市视角和乡村视角的互动。她在对都市现实的追寻叙写当中,一次偶尔对乡村的伫足观望,显示出一种田园诗意的选择,是对当前都市文化流俗的排斥,从而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5.
描绘女性的成长历程一向是王安忆的写作长项,但其主角大多是大都市的少女。在《上种红菱下种藕》中,她将笔触投向偏居一隅的江南小镇,伴随少女成长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逐步沦丧。少女秧宝是以外来者的身份介入这个小镇的,与之相关的一头是乡土文化的代表,一头是商品经济的弄潮儿。通过少女秧宝的成长经历,小说展现了当下变动之中的复杂的社会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6.
《上种红菱下种藕》文本中少女秧宝宝的成长过程,典型的体现了传统小镇在现代文明侵袭下的裂变,小镇上的人们尤其是少年们在这裂变中成长和变化。现代文明下的自然与传统该何去何从,就如同这些少年们,你们在现代与传统的角力中、在成长中的疼痛中最后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乡土文学的创作实践后,王安忆新世纪的小说文本呈现出融合乡土生命经验书写城市的创作转向。相比于早期作品里描绘城市的透彻与直面,其近年来小说创设的社会背景多青睐城乡交界处的小镇,其中既有“外来者”的不断闯入,也有本地人的持续“出走”。在人们的“来”与“去”、“进”与“退”之间,充斥着各种“乡音”与“异物”。《上种红菱下种藕》即反映了当代传统村镇居民被迫卷入城市化浪潮时内心的不安和悸动,这种情绪与逐渐远去的村庄记忆杂糅,共同组成王安忆新世纪城镇小说的几个特质和侧面。  相似文献   

8.
谢彦萍 《宁夏教育》2011,(12):76-76
利用假期,我读了肖川博士《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书中的观点通俗而又深刻,通过反复研读,我深感其中丰厚的诗意。作者以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与真挚的热爱,以睿智的语言,阐释了教师诗意一般的生活。"教师的解放""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  相似文献   

9.
夏学岩 《文教资料》2008,(23):58-60
本文从<雪国>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川端康成的<雪国>从人物形象塑造、叙述技巧的运用及与意识流手法的结合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从而让读者去更透彻地了解川端康成的写作特点以及作品风格.  相似文献   

10.
雨和瓦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的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门外.小心翼翼的.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推论是综合或组合多样的复杂的信息,并将他们组织成一个判断的过程。社会推论是社会认知中的核心问题。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在信息收集、整合、推论过程中都会出现偏差。以药家鑫事件为例,对网民在社会推论中的常见偏差,主要从网络信息的窄化、网民的从众心理、去个性化、易情绪化和刻板印象五方面进行分析,网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应该坚持自我,应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不应该情绪化.盲目从众。  相似文献   

12.
沧浪“妙悟”论远绍庄骚,近取象山心学,不能简单地用禅家“妙悟”来涵盖。从哲学源头上看,严羽将老庄的“神”、“妙”转化为诗家“妙悟”;在诗学上“妙悟”论是对楚辞以来重情感特质文学传统的继承,是对陆机“诗缘情”的进一步发挥;在思维方式上,是象山心学执本驭末思辨方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平常数的自然密度为1,例外数在自然数中的比例非常小,自然密度为0.利用平常数和例外数的定义及性质证明了在素因子给定的情况下,平常数只有有限个(因子重数很低的那些),例外数却有无限个(因子重数足够高之后).这表明一个数是否为例外数的决定因素是其因子重数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阐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同时分析了徐志摩诗歌浪漫主义特色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词义变化是隐喻、转喻认知的产物,多义词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投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在不同城间进行;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映射,凸显事物间相关性.本文以"头"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和转喻投射机制及其引起的派生途径.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资料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材,而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制约着教学方式和方法.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需要有配套的探究性教科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兴起,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1],到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京本通俗小说》就是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小说中运用诗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短篇白话小说在此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的表现,其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宋词的加入,这是词的特性与词在宋代繁荣的结果;二是诗词的世俗化,明了化,这是受世俗的影响,为了百姓更加的喜闻乐见。可以说,宋代白话小说与诗词既相结合又相妥协。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短篇小说中诗词与小说就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又多指世俗之趣,与当时的风情习气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剧作洋溢着生命的诗意,他以一种“青春型”诗人的创作感觉来创作话剧作品,使得作品在具有某种青春与生命冲动的奇异的力之美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先天缺陷,即女性生命的辉煌、张扬与男性的困顿、委琐、苍白而使人物设置呈现出“失衡”状态。同时,女性角色自身的脸谱化倾向也削弱了角色的蕴藉性。在作男性偏狭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似乎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采取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学空间上体现出“长外廊串联普通教室”的基本布局。闽清城关小学的设计在基本延续传统规划布局和空间设置的基础上,也在校园规划和教学空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规划上,将院落、架空等开放、半开放空间纳入学习使用,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引入“多义性非功能空间”的理念,优化教学空间,激发出更大活力,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对未来开放式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