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教义时代的殿军──圭峰宗密述评向世山中国佛教的历史过程,概略地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佛教传入到中晚唐;二是从晚唐五代到明清。其间的分水岭是会昌法难(841-845)。前段属于佛教传入、译经和创宗立派的时期,可以称作教义的时代;后段以追...  相似文献   

2.
从禅宗看佛教的儒学化──兼论异质文化相遇的规律性朱义禄禅宗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把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说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这是两汉以降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段和佛教儒学化的最后归宿,从中既映照出中国文化强有力的同化机制,也能对两种不同性质文化相遇时...  相似文献   

3.
大足宝顶石刻“孝”的教化胡昭曦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一座规模宏钜。技法精湛的石窟艺术宝库。众多的具像造型、生活场景和榜题文字,更展现出它所涵盖的社会思想资料的博大,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宣扬的文化,除甚有特色的佛教教义而外,更有儒家的伦常哲理。这既...  相似文献   

4.
<正>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人数最为庞大的宗派。宋、明以降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加之历代佛教高僧的弘扬,使净土信仰发展深入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统治者、士大夫与普通民众所接受。但净土观念并非中国佛教自创,而是印度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一、净土观念的由来按照佛教教义,净土又称为清净土、清净佛刹、佛国、佛世界、净妙土等。是诸佛因位本愿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也是诸佛居住的处所。在佛教经典中,净土被描绘成无比美妙的世界而与秽土相  相似文献   

5.
汉代画像中的佛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纪涛 《寻根》2008,(2):4-8
深埋在坟墓中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描画社会生活信仰的图像百科全书,大量地记录了佛教初渐华夏之际的原生状貌,精细地刻绘了华夏文化视野中佛教教义的传播、形象的演变和民间大众的接受过程。因此,对汉代砖石画像施以精微的发掘和考述,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医疗队伍中,寺院和僧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僧医一方面学法习禅,另一方面还兼顾医学事业,他们有着僧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不仅弘扬佛法还行医救人,尤其是在古代瘟疫爆发时起很大作用。佛教慈爱怜悯的教义在僧医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僧医推动着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诞生和成长于印度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之下的佛教伦理思想,其孝道观契合了中国传统孝道伦理思想,从而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伦理思想。尤以宋代禅僧契嵩以传统儒家的"五常"来比附自身的"五戒",并提出"孝为戒之先"的观点,而极大地提升了孝在佛教教义思想中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说"孝为戒之先"是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同为宋代禅僧的圆悟克勤之二回成都昭觉寺弘法,则是对该理论之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锁骨菩萨实质上是印度佛教密教观念之中国版。它利用佛经故事的素材创作了一个具有中土特色的传奇,接着利用这个传奇翻案改造,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土性格的印度菩萨,最终确立了一个符合正统教义的示化模本。锁骨菩萨的演变体现了密教中土化后的文学接受,其核心在于密教与显教对世俗资源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按照各种佛经的说法:释迦牟尼在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悟道成佛以后,首先在鹿野园中为忄乔陈如等五人说法,使五人心悦诚服,皈依佛门.至此,佛教所谓的“三宝”俱足,佛教正式形成.所谓“三宝”:佛宝是指释迦牟尼本身,代表着佛教的膜拜对象;法宝是指佛教教义,表现为形而上的理论体系;僧宝是指弘扬佛教教义的僧众,它是不同于一般信众的稳定的专职集团.“三宝”之间的关系相辅相存,缺一不可:是佛发现了法并且说法,因而有了佛教教理,故法是依存于佛的;但同时,又是藉着发现法、体悟法而才有所谓的佛,离开法也就无佛可言了,故佛又需以法为本质;僧为佛的代表、法的传承,离开佛、法,僧不可能单独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佛教自一创立,膜拜对象、理论体系与僧侣集团就是其存在、发展的三大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转换之审视李向平毋庸置疑,每一种宗教、文化及其传统,都具有它本身的生、住、异、灭等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死灭却又生生不已的创造。佛教亦不例外。佛教在中国,自汉至南北朝时代,可谓生相之启蒙期;隋唐之际,可谓住相之全盛期。在这期间,中国文化与佛教文...  相似文献   

11.
正字库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则称字库塔、文风塔、文峰塔等,客家地区称敬字亭。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字库塔是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在四川,字库塔的存在还有着匡护一地文风、持守当地风水等多重祈福祝祷的功能。字库塔外形酷似佛塔,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佛教教义与佛教建筑精神,点缀着中国南北各地。它星罗棋布于中国民众的基层场域中,发挥着弘扬教  相似文献   

12.
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其学说的主要依据,努力在中国传播弘扬这一系统的佛教思想。然而该宗属大乘佛教,如同一般的大乘佛教学说都或多或少地与般苦思想有关联一样,华严宗亦受般若思想的影响,而且受般若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贯穿于全部佛教之中,尤其为大乘佛教和崇尚大乘佛教的中国佛教所倡导。“自利利他”思想具体表现为“四无量心”、“四摄 法”,和“六波罗密”,体现了慈悲为怀、平等利他,以及自利与利他并行并重、辩证统一的精神。它是传统化中的优秀化,对于当今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乃至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应该成为普遍伦理原则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坛经》与般若思想姚卫群在中国佛教的名宗派里,禅宗是影响较大的一宗,而且相对于其它主要佛教宗派来说,中国特色又更突出一些。这一点在学界已有共识,讨论得也较充分。然而在肯定这一点时,还要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即禅宗虽为中国佛教宗派,中国特色较鲜明,但它仍...  相似文献   

15.
一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 ,为了在这块文化业已高度发展的土地上生根成长 ,努力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着或斗争冲突、或交涉融合的关系。中土人士在接受和理解佛教的某些理念时 ,也难免会受到中土固有文化观念的影响。晋宋之际以慧远、竺道生以及谢灵运等为代表的僧俗之士 ,在接受佛教理念时 ,就自觉不自觉地以自身固有的文化修养 ,对佛教的某些教义作了一些创造性的发挥。而这种主观色谢灵运《佛影铭并序》阐提观发微@陈道贵$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学中文系!230039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值得一书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林林总总的变化,对社会和人心都有巨大冲击。回顾历史,我们有很多启示,同样也有很多感慨!佛教是已有25个世纪之久的宗教,它传入中国,也近20个世纪了。但是除了隋唐盛世鼎盛期的佛教之外,  相似文献   

17.
谈谈中国道教牟钟鉴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立教团组织的大型宗教有五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公教)、基督教(新教),其中四个是从国外传进来而后具有了中国特色,只有道教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的土生上长的宗教,它也吸收佛教的营养,但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中华...  相似文献   

18.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本就“空”观、“中道”观以及“无差别”观等几个方面,对禅宗的要典《坛经》的般若思想进行了剖析,展现了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虽然与印度佛教有着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但也体现出它结合中土儒道两家思想对佛教的革新化改造。  相似文献   

19.
吴平 《华夏文化》2005,(2):29-30
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隋唐佛教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南北朝佛教,是为隋唐佛教作准备;宋以后的佛教,可以看作是隋唐佛教的余绪。  相似文献   

20.
沈大中 《寻根》2014,(1):14-18
秘密宗教的流布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是相对于公开合法存在及活动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而言,是在少数成员中秘密传授的宗教。其教义和仪式一般都很神秘,且不外泄,多数宣扬劫难当头,要起来造反,因而被当局视为“旁门左道”“邪教”“异端”,并予以打击、镇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