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不知道目下的出版体制是有无“出版家”这一称谓。但对王亚民,我不愿使用“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这一官称。社长,总编,这叫法太类聚化,无法恰切表达我对王亚民的认识。我乃一介书生,对出版人价值的衡估有特殊的角度。在我看来,那些具有独异的出版理念,高品位的出版境界,深厚的学养,并能实现这种理念与境界的出版界俊彦,才能称得上是“出版家”。此外,还有个我私设的标准:他应有个人化的精神魅力。 1992年,王亚民竞争上岗,担任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在我国出版业中,“教育社”应属自来的幸运的  相似文献   

2.
今年二月号的《出版工作》上,载有赵家璧先生的《出版家与出版商》一文,谈到他前几年“随声附和”了“要当出版家,不要当出版商”的口号,现在才讲实在话:“要当个出版家,先要当个出版商。”记得前几年有人提出的口号是:“要当社会主义的出版家,不当资本主义的出版商。”即在“出版家”和“出版商”之上,分别冠有“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字样,现在赵先生都省略了。这也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 ,读《王仿子出版文集》 ,边读边感慨 :什么叫出版家 ?这就是出版家 !新近有幸细读《王仿子出版文集续编》(下简称《续编》) ,感慨升了级 :什么叫“老派出版家”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说远在天边 ,是“老派出版家”之说最初来自英国 ,指那些“专心于出版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视发现和推出文学天才为天职”的出版家。说近在眼前 ,是指《续编》作者的出版情结很像他的英国同行。当然 ,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很像。世道变了 ,“新老板”来了 ,天职是赚钱 ,取舍在市场。于是 ,英国的老派出版家被迫下岗 ,干了 60多年出版的《续编》作者也…  相似文献   

4.
“女强人”称谓欠妥当工人日报5月4日在一篇报道中说:女劳模众口一词,拒绝“女强人”这一称谓。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玉玲认为,社会上普遍认为男性的成功是理所当然,而女性似乎难得有所建树,“女强人”一词,反映了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期望和评价,在一定程序...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的各种交际活动中,称谓是被广泛地使用着的。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亲属和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哥哥”、“弟弟”、“丈夫”、“妻子”等,是由亲属关系得来的称谓;“主任”、“校长”、“厂长”、“经理”等,是由职务形成的称谓;“教师”、“司机”、“邮递员”、“售货员”等,是由职业形成的称谓;“团员”、“盟员”、“会员”等,是由身份形成的称谓;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因此,同  相似文献   

6.
期刊的产业化发展,是近年来期刊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消费品种之一的期刊正在悄悄地由边缘走向中心,开始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关于“新的经济增长点”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在高节奏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人们的阅读行为正在发生改变,与此相适应,作为快餐文化之一的期刊成为出版业主流产品的时代正在到来,发达国家那种“大期刊、小图书”的出版格局离我们已经不远了。因此,有远见的出版家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有人提出这样一句口号:“要当出版家,不要当出版商!”得到出版界人士的好评,我也表赞同。历次运动中,我就因“出版商”的罪名,屡遭批判。现在有人贬低出版商时,当然随声附和,以示自己思想的进步,而出版家确实是个值得尊重的称号,能戴上这顶桂冠,谁也感到光荣。最近学习十三大文件,懂得“我们要紧紧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版社本身也是生产经营性单位,生产的图书,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  相似文献   

8.
一门心思以出版好书为目的和一门心思以增加利润为目的,这两种出版思想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决不可能平起平坐。 《文汇读书周报》的《海外书情》版一篇介绍英国《不许删除》一书的短文,把“专心于出版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视发现和推出文学天才为自己的天职”的出版家,称为“老派出版家”。“老派出版家”的工作使读者放心,作者满意。可惜,“世道慢慢变了”,“新老板……提出的市场需求却是对她(指‘老派出版家’)完全陌生的。她只好想方设法出些畅销书来弥补一下她真正喜爱的文学作品”。然而,“世道”无情,“新老板最后还是容忍不了她的做法,先是派了管理人员进来,后来索性换人了”。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06,(34):25-25
“对于现代女人来说,妈妈这一称谓不应是束缚我们前进的绳索,应成为我们头上自信的光环”——“仁爱活力俪人”李华的参赛历程,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末,王建辉发表过一篇题为《他们正在崛起:简论第三代出版家》的文章,他给“第三代出版家”下的定义是:“他们的前锋与主体是由新时期最早的两三届大学毕业生(所谓‘新三届’)组成的”包括整个80年代投入出版界的全部生力军。“这一批人经受过历史的磨难,...  相似文献   

11.
略谈打造出版品牌的7个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全国各出版社大谈打造图书品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把本来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出版事业逐步推向市场的一种表现。十几年前我们曾经为“图书是不是商品?”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今天,我们把“出版事业”叫做“出版产业”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是一本家庭刊物,从1929年创刊到1996年复刊,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著名出版家范用称它是“20世纪一大奇迹”。记者叶稚珊说,这是“一本发行量最小,办刊人年龄最高,装潢最简素,曲高而有和者的刊物”。如今这泓浸润了张家70多年的《水》已经流进了苏州市档案馆,这使我们得以有境分享到《水》的甘甜清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雨田 《中国编辑》2004,(6):84-85
前不久,我国某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所属出版社的一批资深编辑组团出访日本。在访问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讲谈社时,我们的一位出版家向日方谈起这样一个问题:为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日本出版界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当谈及我们中国目前对出版物编校质量规定,出版物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为合格品时,日本出版家对提出编校质量这样的问题甚感惊奇。他们除了对我们制定“差错率标准”不能理解外,还连连反问:“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  相似文献   

14.
各种新闻媒体要报道宣传人和事,许多文章要记叙或议论人或者事,都会碰到称人和称物的问题。称人,是对所称之人的名衔、身份、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用极简单的语词所做的注解或说明,这一般体现在各种称谓及所加的附加语中。如“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其中,“导演”、“先生”都是称谓:前者,标明的是头衔与职务,后者是一种尊称,也表示一种人际关系。而“著名”,则是称谓之前的附加语,表明的是一种评价。称物,与称人有类似之处,它是对事物的某种称呼及加于其前或其后的评价性描写性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1月19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重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政治业务水平,努力培养一批全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单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6.
编审、出版家蒲华清在《不可忽视的出版资源》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各出版单位,各位编辑怎么去发挥,怎么去挖掘已退下来的老一代作家、出版家的资源,可千万不要轻视他们,他们有“一生积累,再次井喷”巨大能量,他们就是出版资源的“银色人才库”,他们就是出版界的“银行”,切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24日,是我国优秀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先生逝世46周年。发表此文,以示纪念。韬奋“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至今值得我们自励。  相似文献   

18.
订货会归来后的杂议晋言著名的北京订货会,在出版家的心目中究竟有多么重的分量?这倒也难以估摸。不过,有的出版社把这个订货会视为“一年盈亏早知道”的预报,有人说这个订货会是图书市场的温度计和“晴雨表”,这却也是事实。显然,“北京订货会”在推动图书供销两旺...  相似文献   

19.
做好编辑工作 ,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领悟 ,仔细揣摩。笔者联系老一辈编辑出版家的编辑生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认为做好编辑工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支可靠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含意深刻 ,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编辑 ,无不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 ,如鲁迅、邹韬奋及现在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在他们身边 ,都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一批经过他们扶植起来的新秀。他们和作者是好友、是知己。为了出好书 ,每当他们策划一个选题的同时 ,也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20.
今年11月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于友先同志的高论:《时代呼唤出版家》。这位令人尊敬的出版界前辈精辟地提出:“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出版家是整合人类思想文化资源而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企业家。”“要对出版事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必须依靠出版家。” 于友先同志的文章读了能触动人的情怀,能引发人深深的思索。 出版是文化产业。出版产业要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离不开市场的检验、推动和培育。出版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或者正如友先同志所说是出版家。时代和市场都在呼唤出版家。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