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洋 《视听界》2002,(4):6-9
2001年底,有一件事在法律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那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其中规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一般禁止性规定,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未经对方同意的录音录像也可作为证据。此项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项内容受到了媒体的密切关注,进而被媒体演绎为“偷拍偷录合法化。”作为较特殊采访方式的隐性采访可以说在某种程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素材的民事诉讼证据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下调诉讼费用,诉讼成本大大降低,因隐性采访而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逐渐增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以降低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3.
余露 《青年记者》2008,(10):50-5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去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法。记载这些新闻事实的载体便是隐性采访的成果。本文试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中对隐性采访所取得的照片、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成果在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的合法性,以及隐性采访成果在民事诉讼中使用的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公众利益,尤其是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进行批评、揭露时,显性采访就难以获得真实的、有价值、具有说服力的新闻。这时候就可以适当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新闻媒体是代表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必然要关注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更容易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得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了解事物的真相,使新闻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6.
慎用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丁井 《记者摇篮》2007,(6):37-37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猎取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面对隐性采访被频繁使用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它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地规避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春龙 《新闻界》2004,(4):28-29
新闻媒介要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必须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接近新闻源。然而,社会生活错综复杂,有时为了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尤其是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揭露时,普通的采访方式难以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更容易接触事物的真相,使新闻事件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春 《新闻记者》2001,(3):47-49
去 年有一桩新闻官司颇为引人注目 :福建《海峡都市报》记者因报道某酒店有色情活动 ,被酒店告上法庭(详见本刊今年第2期)。在庭审中 ,记者出示其当时采访的录音带作为证据 ,但法院认为该录音带系记者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偷录的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判决报社败诉 ,并赔偿原告损失1万元。这一案例 ,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新闻采访中记者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和辨析的。“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记者的采访过程 ,无非就是通过观察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等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解 …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一种采访手段,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拟以新闻实践工作者的视角,解读现阶段隐性新闻采访存在的悖论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曲玲 《记者摇篮》2001,(7):34-34
  相似文献   

12.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3.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16.
田文 《记者摇篮》2009,(4):15-15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7.
18.
高铭 《新闻窗》2012,(2):45-46
一、隐性采访及其成立的条件隐性采访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或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记者采用非记者身份收集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对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策划新闻”这一现象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隐性采访究竟如何策划新闻,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策划新闻的误区?下面,笔者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