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霜 《涪陵师专学报》2013,(3):85-88,136
"黑土地"作为东北平原最珍贵的土壤,同时也是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里主要意象。通过解读部分中短篇小说,以此来剖析"黑土地"这一意象里乡村人与都市人对这一意象的依恋与崇尚。乡村人这一部分重点剖析"黑土地"对于乡村人所蕴含的物质、精神与生命三个层次上的丰富意义;都市人这一部分重点阐释他们在身体与灵魂里放逐自己,皈依土地。在乡村与都市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系统里,"黑土地"这一意象贯穿其中,串联着乡村人与都市人对"黑土地"的眷恋。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自步入文坛以来,她的文学创作蕴含着浓厚的和谐文化.她善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化解个体的罪恶,她描写朴实却深沉的爱情,宣扬人性的善与美,无论是个体的追求还是集体的相处,其理想都是欲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她对“和谐”的美学追求,是通过在苦难中创造诗意来达到的.这在她的中短篇小说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鸡蛋是舍伍德.安德森同名短篇小说中一个显著的象征。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鸡蛋也代表美国梦和生活本身。作为象征,鸡蛋在本篇小说中的应用非常成功。这是因为安德森通过重复,构建战略性上下文和对小说中主人公进行心理分析的缘故。这个象征手法应用的唯一缺陷是未能统领整篇小说。但总的来说,"鸡蛋"是杰出短篇小说家安德森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卍"字符是一个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中广泛存在的图像符号,也是佛教的瑞相符号,表吉祥、光明之意。以"卍"字符历史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即远古时期的象征符号、佛教融合发展期的宗教符号,以及泛世俗化时期的装饰符号为节点,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美学意蕴的发展流变,分析其世界性、本土性特征中的人类情感和生命形式,从而揭示蕴含于其中的朴素之美、光明之美和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5.
背叛传统而标新立异是20世纪美国短篇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品普遍的艺术特征.本文试图以北美的福克纳、海明威、安德森等的短篇小说为例,概述这一时期美国短篇小说逆传统而标新这一特点并探讨象征手法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周毅 《师道》2008,(2):10-11
有一种开在山野上的小花, 它的名字叫“勿忘我”。 晨露中盛开,风雨中凋谢, 用那美丽而朴素的生命,装点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境界之“真”不仅指“真情实感”,而是要深入到欲望的本真,在“欲望本真”的基础上,通过审美直观并且由“理念”而感发出的“势力之悟”,才是王国维境界之“真”的真正内涵,是生命之“真”,这种“势力之悟”悟的是人生最深之意义,标示着对人生要义的体认、对超验人生的自觉体验。  相似文献   

8.
论“朴素”     
本文立足于中西古代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门类揭示其“朴素”的美学风格。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朴素的美学思想,并在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发出朴素美的花朵。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它对古代文艺的深刻影响,使其也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文艺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老子之"自然"的文论意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混成之美、无为之法和朴素之辞.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外文学的熏陶之下,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有东方意识、泛神意识、生命意识等世界性因素,表现了深刻的文学史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诗缘情而绮靡",此中之"情",一般都理解为感情、真情、情怀。人心最敏感,感外物之变而嗟叹感怀,而后作诗抒情,往往能以作品中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陆机为何如此提倡诗赋之"情",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他个人条件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同时"缘情观"的提出,标示着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审美观念的发展,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李白有一些诗文作品或直接论述或间接提及他对诗歌的观点,其中最突出的诗歌观点就是“真”,结合李白的诗歌实践来看,他把“真”上升到了诗歌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3.
死亡仪式书写在石舒清的创作中格外引人注意,但是其短篇小说文本里溢出宗教仪式神圣性的日常话语却还未得到充分而深入的探讨.《清水里的刀子》、《声音》、《圈惶》等关注牺牲情境下的日常细节和人物心理微澜,对西海固人性而非神性层面的描述区别于另一位当代回族作家张承志的“牺牲之美”叙事,从另一维度塑造了西海固一隅的民族“心史”.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朴素"美学观的宗旨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推崇的"朴素"的审美理想,不仅吸收了老子的思想精髓,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主要通过向自然本真的复归、无色的平淡朴素之美以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济等独特的美学概念和范畴来阐释的。庄子的"朴素"美学理想对后世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命课堂就是把课堂看作师生人生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一段有意义的人生经历:"生命课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生命课堂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生命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应该闪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种形上本体论的逻辑设定;就反题而言,庄子认为“人”是“无情”的,是因为必须批判人世间的殉物观念;就合题而言,庄子认为“有无之情”的内在整合,是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敞开生命境界的一种方法。文章的结论是:庄子“有无之情”论是关于本体世界,人为世界和天地世界的综合判断和陈述,目的是完善人格的本位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个体生命之我”的发现,是以杨朱、老子、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人本主义哲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一个礼崩乐坏、个体生命被任意杀戮的时代,道家学派以恢复个人的“天性”为标准,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为我”、“贵己”、“无为”、“逍遥”,把人的觉醒,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爱悯和呵护上升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层面,这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都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在《人间词话》中,“真”与“不隔”是仅次于“境界”范畴的重要概念,但如果把“真”释为“理念”或“本质”,把“不隔”释为主张“白描”,均未能看到它们与“境界”说的深层关联性.“真”而“不隔”是以生命论为基础的,追求创作中的“生命之敞亮”.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特殊的社会形势促使文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并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表现得尤为强烈而集中的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的生命意识超越了悲叹生物生命短暂的局限,慷慨高歌追求建立自我社会生命的价值,实现社会生命的不朽。他们这种对生命的清醒的认识,对后来生命情绪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一个历久不衰的主题起到了首开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以唯心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生命的规定是主观性。并提出了“生命就是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