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令狐氏是敦煌大族之一,自汉代徙入敦煌后逐渐成为儒学经术世家。北凉灭西凉后,令狐氏开始为人抄写佛经,接触佛教,由以儒术传家的传统大族转变为儒释兼通的新型大族。北朝时期,令狐氏在官方佛教写经中起着主导作用,且信仰佛教,与佛教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一切很好地反映了汉晋北朝时期敦煌大族与佛教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十六国以及北朝文学关注极少,北朝文学史以及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评价.笔者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以及此时的文人创作群体、文人创作心理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3.
对张氏的起源与清河郡望的形成以及十六国北朝时期清河张氏与胡族的关系及其演变历程进行考述。认为随着东晋政权偏安江南,既无力也无意收复中原,同时北方由于胡族统治者逐渐尊重汉族士人权益并积极引用,使的清河张氏等北方士族开始走上自觉与胡族政权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融合多种书体特征的"破体书"和大量俗体字上。本文由分析"破体"概念的内涵入手,试从书法和文字两个方面分析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北朝时期,地属今天山西区域的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同时,该区域的学术与政治相互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出各异的状况。十六国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在艰难延续文化薪火的同时,入仕诸胡族政权,促进其汉化。北朝时期,山西区域内各地区的学术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平城、晋阳、上党和河东这几个地区。就学风而言,这一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习经多主郑玄学,间以纬书证经,不通玄学,正是当时北方儒士的典型。同时,因不断有乡人故旧自南朝来奔,也间或受到了南方文化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壁画、雕刻、陶俑等十六国北朝时期音乐实物遗存的分析和梳理,区别了几种名称类似但来源不同的乐器,并参照相关文献资料,指出在周边民族进入中原、文化因素不断融合的十六国北朝时期,传统的中原乐舞并未消失,而是在与外来音乐不断融合的基础上,成为绚丽辉煌的隋唐音乐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唐莹 《中国高校科技》2019,(12):113-113
中国美术史教育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要兼顾与世界美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切不可对“外来美术”一味模仿或一味抵制,择其精妙之处而学之、以独善其身,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美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并真正发挥“中国美术史”的教育价值。《中国美术史》(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一书由范建华、沈泓著写,作者以高校美术史论教育实施者与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新时期审美标准下我国大学美术史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梁红 《家教指南》2006,(5):110-113
贺世哲先生著《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贺世哲先生自1961年到莫高窟工作以来,专攻敦煌石窟的研究已有45个年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也是一位"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更值得称道的是,贺先生在石窟研究诸多方面均有建树.笔者本人作为敦煌研究院的小字辈,其实是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介贺先生的学术贡献与大作之优劣.有幸的是,作为该著的执行编辑,在本书的编校工作中,前后一年多时间,认真拜读校对五稿,一方面是编校,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实讲学到了不少东西,觉得有必要把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学界同行分享.有鉴于此,笔者草成此文,谈不上对贺先生大作的品评,只是自己的一些感受而已.以吾辈之能力,必挂一漏万,敬希贺先生和学界大家赐教.  相似文献   

9.
敦煌北朝时期为佛教故事画的黄金时代,并且从北魏开始,莫高窟的因缘故事画趋近成熟。在北魏第257窟和西魏第285两窟各绘有一幅《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虽同为北朝时期所绘,然而这两幅作品在图示结构、绘制技法、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沿袭了西域式朴实简练的艺术风格,敷色浓,敷彩简;后者则为典型的南朝中原之魏晋画风,佈色淡雅,且人物具有秀骨清像之特点。分析比对对不同时期同一题材故事画艺术风格,由众多外在因素得出造成两者差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1.
艺术哲学,是以艺术作品作蓝本,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理性的触摸。用哲学方法研究敦煌艺术,就是要把敦煌艺术放在大视域中,寻找其背后诸多横向的"未出场"的联系,为敦煌艺术构建一种透视其历史内涵和当代意义的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2.
韩春平 《家教指南》2011,(5):119-122
敦煌学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其总体目标成果迄未定名,既有的名称数量较多,内含界定也多有歧异。评述了敦煌学数字化总体目标成果既有的名称及其内含,提出了新的名称——"敦煌学网",并主要从内容和功能两个层面对其内含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3.
陈垣先生是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的世界级学者。他在"发见时代",勇于利用敦煌所出新材料,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引领学术研究新潮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敦煌劫余录》、《跋西凉户籍残卷》和《摩尼教入中国考》,就是陈垣先生利用敦煌新材料以研求问题的代表作。尤其是《敦煌劫余录》,更是敦煌学研究不可或缺之工具。他对于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实具有奠基和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史学科虽然自成立以来就遭受质疑,但也不难予以合理的回应:西方的艺术史正在从艺术门类史而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门类综合性和文化多元性;中国自身的文化、学术及艺术传统本身则具有艺术史书写的动力。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来自于两方面:艺术史学科制度建立本身,中国式门类艺术汇通及古今学术汇通传统。艺术史学科路径可以有门类艺术史、宽视角门类艺术史、观念艺术史、比较艺术史、跨门类综合艺术史等。对艺术史学科路径的反思可能引导出艺术史学——对艺术史研究方法或路径的反思。中国艺术史学科可以由三个分支构成:艺术通史,跨门类、跨媒介或跨学科的艺术史,艺术史学。  相似文献   

15.
纪念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对于敦煌学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对敦煌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目前的研究有平庸化、琐碎化的趋势,缺乏较有分量、理论性的成果。在顺应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大势下,作者积极倡导敦煌学研究的宏观化与理论化。  相似文献   

16.
对敦煌艺术研究的已有成绩做了分类,对敦煌艺术研究已有成绩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分析,对一般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考察,对贯穿敦煌艺术史研究的精神做了界定,对敦煌艺术史研究中的涅、菩萨、天国及飞天的象征性做了概括。用艺术哲学的视角,为敦煌艺术史研究构造了一个假定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7.
赵乐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6):119-120,124
美术史的学习,必须从知识的层面入手,了解历史变革和发展的脉络,了解艺术思潮的衍变,了解艺术家的简要生平,了解其创作经历,了解主要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等.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可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但是,真正使我们进入艺术欣赏核心的,永远是艺术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中国自古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敦煌石窟壁画中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其中世俗女子服饰最绚丽多姿、雍容大度。通过分析敦煌壁画中的女性服饰特点,可以领略到唐代开放蓬勃的文化气派。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有以下规律:一、各类创作的艺术水准不均衡,敦煌历史文化蕴含的诗性表达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但艺术水准并非决定社会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二、敦煌题材文艺作品以多种方式借鉴敦煌学、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加过程,有助于敦煌学的普及.三、文艺作品对敦煌的认知和阐释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其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继创作,造成敦煌形象的定型化效应.反之,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也会培养、影响受众对敦煌的感知、理解和信仰,产生锚定效应,制造关于敦煌的共享价值,并培养受众对此类作品的选择性心理.四、当代敦煌题材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参与了中国—甘肃—敦煌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政府介入的形式扶持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到此类创作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与凯尔特手抄本分别代表东、西方宗教艺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视觉元素方面运用了相似的手法。佛教艺术与基督教艺术在叙事和装饰表达方面既有共通点,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