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礼》又名《礼》、《士礼》、《礼经》、《礼古经》,或云《礼记》、《古文礼》,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中国礼仪制度影响极大。在汉代,《仪礼》备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今文经《仪礼》十七篇,与《礼古经》五十六篇相比,受到重视;从高堂生以下,传授源流较为清晰;研究《仪礼》的著作,以郑玄的《仪礼注》最为有名,至今是人们研究《仪礼》和中国古代礼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通过对汉代《仪礼》研究状况的总结,可以反映汉代的学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概况】《武威仪礼简》,《仪礼》简称《礼》,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十七篇,约书于西汉成帝(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1959年7月在甘肃省武威县出土木简480枚,其中469枚为《仪礼》简,每简约60字,计27298字。木简共分三本,甲本木简宽0.75厘米,长5556厘米,用毛笔所书,简牍,隶书。甘肃省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3.
对通行本《仪礼.士相见礼第三》与《武威汉简.甲本士相见之礼》第12号简两个版本存在的异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整理者受通行本及郑(玄)注影响,将"久"直接释为"父",既不符合原简文字形,也不符合文意。对于简本的"久"字和通行本的"父"字,我们认为"久"是正字,"久"比"父"更加契合文义。此字关系到对古代礼仪的认识,因而弄清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问题,是引起学术界热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简本《老子》是《老子》的摘抄本。简本《老子》内容几乎全部都能在今本《老子》中找到,且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下段内容既出现于简本《老子》甲,又出现了简本《老子》丙,是简本《老子》摘抄于《老子》的明证;从郭店楚墓主人的职业看,有对《老子》进行摘抄的主观动机;今本《老子》不见于简本《老子》的内容在简本《老子》之前的春秋末期就已存在的事实,更佐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刘金鑫 《文教资料》2012,(34):108-109
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出版王辉整理本《仪礼注疏》50卷,笔者在阅读时,发现该整理本在标点上有值得商榷之处。现仅就前十卷所见,摘出十余条,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程一凡 《文教资料》2010,(18):211-213
阮刻本《仪礼注疏》为众所公认的善本,但因篇帙浩大、匆忙付梓等原因,其中仍存在一些脱衍倒误和校勘不精之处。本文以阮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本为对校本,又参校其他相关版本写成,旨在考订阮刻本之谬误,并对阮元、孙诒让校记中未尽当之处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韦扬 《现代语文》2009,(10):155-160
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县的《论语》残简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论语》白文抄本,也是《论语》出土文献的代表。定州本《论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于进一步探明《论语》的编纂、成书、版本变迁具有重大的意义。将简本与传世本的文字进行对校,发现简本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字形。我们认为,简本《论语》是在三家《论语》形成之前的各家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吴之英于《仪礼》的诠释多涉及名物、礼制,并重视阐发礼意,这与郑玄注《仪礼》精简的特点相一致。吴之英《仪礼爽固》也较为精炼,容易把握,同时他对郑玄达诂高见也多有吸纳。吴之英继承了宋以来经学家们治《仪礼》不株守成说的路子,他对《仪礼》篇目的解题或对经文的诠释可补郑《注》之疏漏。吴之英所绘制的《礼事图》和《礼器图》,将《仪礼》申复杂难明的名物礼制变得形象和直观。  相似文献   

9.
郭店简与上博简都出现了《缁衣》一文,这对传世本《缁衣》的比对有很大的意义。两种简本只在个别字词上有微小差异。近年来,学者对简本与今本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发现简本与今本在章序、字句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简本更接近《缁衣》原貌,今本《缁衣》显然由汉儒做了大量的改动。本文以郭店简为参照对象,从郭店简与传世本的差异入手,探究儒家思想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侧尊”是《仪礼》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常与“房”相连出现,多出现于行礼时的器物放置之处。唐贾公彦的《仪礼疏》和清张惠言《读仪礼记》作为对《仪礼》经注作出独到的见解的经典注疏,对“侧尊”的讨论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贾公彦认为《仪礼》中与“侧尊”有关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偶、独一”,另一种是“旁”“边”。张惠言认为《仪礼》中的“侧”都应解释为“独一”。但《礼记·玉藻》对“侧尊”中的“侧”训为“旁”“边”的例子有明确的解释,并非都应归为“无偶、独一”一类。本文基于此矛盾梳理《仪礼》中与“侧尊”和“房”有关的经例,对此问题作出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石。它内在地规范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与行为模式、思维运行方式,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仪礼》作为礼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其意义在于制定和遵守礼节,使个体的行为有章可循,使群体关系和谐融洽。研究《仪礼》对于现代社会也具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历史学考古学角度、内容角度以及其教育思想角度等方面来阐述《仪礼》,并对它与现代仪礼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杨天宇《仪礼译注》和彭林《仪礼全译》为参考,运用归纳文献用例、内部求证等方法,对郑玄《仪礼注》与王引之《经义述闻》存在分歧的地方,择取“孝友时格”(《士冠礼》)、“某得以为外昏姻之数”(《士昏礼》)、“布席于奥”(《士昏礼》)三则,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比较敦煌本、竹简本、今本《文子》的异同 ,并结合有关史籍加以考察 ,认为《文子》一书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三种《文子》版本之间有密切联系 ,敦煌本是竹简本向今本演变的过渡本。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可能是黄老道家的古本)比传世本更有逻辑性,所以,《老子》全文还是应以其为基本结构,但一些关键词句应依据更古老的楚简本《老子》,才能正确理解其原意。因而,借鉴唐玄宗择善而取、异本合刊的方法,可形成帛书本与楚简本异本合刊的《老子》批判性版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前人在祭祀词语研究方面的方法,从《仪礼》全书的语言材料出发,选择《仪礼》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祭祀词语进行了源义考求。  相似文献   

16.
一、婚姻仪礼在《牡丹亭》中的表现 《礼记·昏(婚)义》:“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仪礼涉及每个人,是人生仪礼中最重要的仪礼之一。古代的婚姻形式虽有多种,但主要还是媒聘婚。《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必须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虽后世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更,但对明媒正娶的要求却是如一的,所谓“聘则为妻奔则妾”也,  相似文献   

17.
吕文娟 《中学文科》2009,(1):143-143
一、婚姻仪礼在《牡丹亭》中的表现 《礼记&#183;昏(婚)义》:“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仪礼涉及每个人,是人生仪礼中最重要的仪礼之一。古代的婚姻形式虽有多种,但主要还是媒聘婚。《仪礼&#183;士昏礼》规定,媒聘婚必须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虽后世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更,但对明媒正娶的要求却是如一的,所谓“聘则为妻奔则妾”也,  相似文献   

18.
传世本《缁衣》作为戴圣辑《礼记》中的一篇,其成篇年代、作者及其后的传授情况历来不详。上世纪90年代湖北出土了一批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回购了一批楚简,这两批文献中都有《缁衣》篇,证明其成篇年代不晚于战国。传世本、郭店简本、上博简本三者互证,使我们可以对《礼记·缁衣》作一番追本溯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版本问题,多有争论。一、繁简本问题。本文认为《水浒传》的第一个刻印本是繁本,直接记录说话,同时也析论简本出现的原因。二、有无70回本问题。认为不能把90回本与金圣叹伪托古本看成一回事,有70回本是对的。三、文章还从林冲题诗分析版本之先后。  相似文献   

20.
《水浒》大约最早刊行于明嘉清初。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这些《水浒》版本,大体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类。这种繁本和简本究竟谁先谁后,是中外学者颇有争论的问题。兹就此问题提出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