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历代状元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常看到有人在谈中国古代共有多少状元这个话题,这些统计数都跟笔者的统计数有一定距离.笔者曾对自己10余年来所搜集的历代状元资料进行过整理、统计,其结果是历朝应有状元约为885名;可考出姓名或姓的状元673人;其中,除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外,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传记资料的506人.  相似文献   

2.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3,(10):38-41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些状元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颇有奇趣的九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李仲谋 《教育文汇》2007,(12):43-46
(续上期) 四、才华未展、英年早逝的状元 据事迹考,历代安徽籍状元41人中,才华未展、英年早逝的达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温州市二十中“状元红”文学社成立于1996年,取名“状元红”,因学校原为状元一中,加上南宋嘉定年间文状元赵建大于此建状元桥,寓“状元及第”之意;同时“红”字代表欣欣向荣,象征“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之意。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征引有关方志及工具书,结合洪洞县历史沿革,对近年有关历代状元著作中金代状元王纲 的籍贯进行了考辨。认为其准确表述应为“赵城(今山西洪洞县)人”,因为在金代赵城与洪洞分置。  相似文献   

6.
自隋朝创建科考制度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止,中国历史上的文武状元总计777人。状元们不仅才学过人,也不乏一些传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黄山学院学报》2007,9(3):85-85
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状元黄轩是休宁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状元金榜是歙县人,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状元吴锡龄又是休宁人。接连三科状元俱为徽州儒生所得,颇不寻常。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服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9.
传奇状元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杨显志 《语文知识》2005,(11):30-31
“战”应为“占”。封建时代,考中状元的人要站在皇宫前刻有浮雕巨鳌的石阶上迎接皇榜,所以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11.
科举与孤贫     
科举制度创立最明显的进步性就是否定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被世家豪族垄断了仕途的荐举制,为平民子弟中的优秀者步入仕途创造了进身之阶,也为社会人才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竞争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以往人们在研究历代科举入仕者的出身和社会阶层时,多以其父、祖是否居官为依据,笔者认为那是不科学的,而应以士子自身成长过程中具体家庭状况来进行区分,所以在这里使用了“孤贫”这一概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宋、明两代的状元和一甲进士及其中的孤贫之士进行多方面考察,来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李林 《考试研究》2013,(5):86-93
夏同騄以麻哈州学附生身份,1893年应贵州癸巳科乡试,考列第二十九名,获举人出身,座师为光绪壬辰科状元刘福姚。夏氏于1894年应光绪甲午恩科会试,不售。1898年再应戊戌科会试,考列第一百三十四名成为贡士,该科会试正主考为咸丰己未科状元孙家鼐。随后应殿试,考列第一甲第一名钦点为状元,并授翰林院修撰。咸丰丙辰科状元翁同騄在1894年乡试覆试及1898年礼部覆试中,两次作为阅卷大臣批阅夏同騄覆试试卷,故翁同騄与夏同騄这两个同名状元之间,有座主门生之谊。夏同騄科考经历中,共有三名前科状元为其受知师,由三名状元接力拔擢一名新科状元,堪谓"三魁举鼎"。  相似文献   

13.
赵秉忠的殿试对策真迹是中国科举史上现存惟一的一份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赵氏以惊人的才华答写了这份举世闻名的状元卷。他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论述了他的治国思想:盖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把实心与实政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治国理论与经国措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谁先谁后的问题。文章着重探讨了状元卷中思想背景、治国理论的特点、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唐代墓志的不断出土整理,为研究唐代进士科状元的生平提供了重要史料。根据墓志所载,开元年间状元李昂为陇西成纪人,曾任吏部考功郎中等职;杜绾以下三世进入朝廷中枢;严迪祖贯冯翊,曾任郑州长史等职;李琚祖贯顿丘,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相似文献   

15.
《张协状元》中“何”系疑问词语较为丰富,都是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就已出现的。用于询问或兼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及其复合形式“如何、缘何、为何、何处、何方、何如、何时、何日、若何”等,主要用于询问事物、情状、原因、处所、时间等。仅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须、何不、何苦、何用、何妨、何曾、何常、何况、奈何、何故”等,主要用于VP前,对VP进行否定。从《张协状元》可以看出,反诘副词“何用”来源于“为什么需要”义的跨层结构“何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的"状元"热,试从"状元"的源和流出发,对科举制下的状元和高考体制下的状元作一探析,同时以贵州末代状元夏同龢为例,从其身上发掘出状元之真意。状元应有博而专的知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和厚德笃行的品质,勇于创新且推陈出新,能成为社会之精英。是以,可从状元定义的新解、标准的嬗变和环境的夯实三方面对状元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者,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命的占一半,这在宋代及以后也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有家世资料的74名状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69 人,占92%,而且其中家世较显赫者就有59人,占79.73%。出身相对“寒素”者仅5人,占8%。这些数据可以近似地表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所谓“广开才路”只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实数表达方式及规则,在汉语教学和机器翻译等领域中,都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详细分析了汉字实数的表达规则,并给出其结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把文本中实数范围内的阿拉伯数字串转换为相应的汉字数字串。  相似文献   

20.
各代状元在官场的发展空间是很不相同的:状元宰相比例最高的是宋,最低的是唐;状元高官比例最高的是宋,最低的是五代;状元被淹没比例最高的是五代,最低的是清。综之,宋代状元在官场的发展空间最为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