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生态批评者认为海明威小说中的生态主题是复杂的,他们批评了小说对狩猎、捕鱼等行为的反生态描写,赞美了小说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但是这些小说主人公生活的背景并非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的生存依然非常艰难。他们与大自然的搏斗是为了当前生存的需要,生态批评者着眼未来,是为了人类将来的需要,二者都以人类的需求为中心。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并非源自其生态意识的觉醒,而生态批评者在尊重生命的同时,有着生态中心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自19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以来,势头猛进,其被引入中国后也获得快速发展.然而,当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不断泛化时,在较长时间内却忽略对戏剧进行研究,戏剧自身也有意无意地与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及与生态批评保持疏离,从而沦为生态浪潮中被遮蔽的一部分.事实上,诸多戏剧的文学构成和舞台演剧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符码.生态批评应当加大对戏剧的观照,戏剧自身也应当积极转向生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书法批评应运而生,这是书法创作繁荣的需要和反映。但就目前的批评来看,仍处在比较低的层面上,基本上是传统书法品评的简单延续,而缺乏严谨的、科学的品质。此状况已经影响和制约了书法艺术的深入发展。历史与现实要求我们应当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书法批评学科。拙作所谓“批评的批评”,正是想通过对中国传统书法批评的反思、观照,继而阐发现代书法批评的原则和要素,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和范例。但是,批评仍不失为一种常用的道德教育的辅助方法。批评学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儿童某些言行的否定,使其情绪上感受到一种被惩罚的体验,并产生自咎感,从而抑制原来的言行,不再重复类似的不良行为。 然而,在学校生活中,批评并非总能达到上述目的;在一些情况下,教师的批评能促进学生自我反省,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甚至成为重大转变的契机;在另一些情况下,学生则对教师的批评不以为然,甚或在其内心深处激起怨恨,产生负面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批评并不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6.
李迪 《河南教育》2010,(4):36-36
李镇西老师说:“一切理论无不源于现实。”  相似文献   

7.
人的主体性发展和教育的深层变革使体育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目标向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转化,认知社会理论、互动理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共同体、改变"一刀切"格局、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构建主体性评价体系和营造良好社团氛围等教学形式,丰富教育任务、教学内容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对翻译批评中译者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不同角度参与了对此问题的讨论,并且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然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缺乏系统有效研究方法等不足。及时地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有利于我们对此问题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探讨。我们必须重视译者主体性研究对翻译批评所起的重要作用,确立正确合理的翻译批评原则,从而提高译者的积极性,促进翻译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生态危机语境下诞生的两种最新的文学批评。前者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后者属“交叉之交叉”;前者的理论资源包括浪漫主义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神学等,后者是生态的,女性的,又是多维视野的;两者的批评策略都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前者解构的对象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解构的对象是双重的,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两种批评都是国际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生力军,都以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全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两种批评的讨论有助于把握和运用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临近世纪之交,反思九十年代学批评的章便开始不断涌现。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对学批评的反思主要已不是出于批评理论建设的目的,而是基于批评理念之上的现实衡量。或许是批评理论的参照系建造得不够超前,或许是批评现实的变化太大也太快,当人们刚从初具规模的批评理论大厦中抬起头来,要将批评的实践装入这所刚刚建好的房子时,却发现已几乎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中,应确立和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实践中,通过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地位,彰显个体的教育功能,发挥受教育者个体的能动性,发展个体的主体能力等途径,能够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或称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我们对生态批评进行了宏观式系统性的梳理:回顾其产生的历程;考察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主体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也曾产生了一场关于教育主体性的讨论,这场讨论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审视这20年来的幼儿教育,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广泛存在着在学习与模仿国外教育思想与行为中的被动性、盲目性,忽视对本土性、教育者自身特性、教育对象个性之研究。同时,受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影响,幼儿教育中的短视性、浮躁性、工具性现象比较突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有许多,其中的关键是幼儿教师的主体性的理念和由此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一、悬而未决的难题 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人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使人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教育主体性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观点不同,教育主体性问题至今为止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目前虽然主要聚集在三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上,即“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  相似文献   

15.
16.
刘强 《文教资料》2011,(20):116-118
师生关系最集中体现了师生的主体性特点。如何看待教师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构建良好课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本文从教师主体性研究思考入手,分析了教师的主体性缺失的原因,进而探析了教师主体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的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代生态批评的视闽着手,在对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生态批评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批评思想史、直线社会进步论、理性主义与科技文明、生态解因与精神革命、生态政治与生态教育、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雏诸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而断定人类文明历史已经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揭开新的一页,21世纪的作家、艺术家再也不能漠视地球生态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和矛盾,应该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实践,应该对实践的价值进行反思。目的就是要审视和反省当今人类实践的盲目性、漠视自然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限制和减少人类实践的负效应,有效控制实践过程,科学反思与评价实践价值。只有如此,人类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才能突出实践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今学校德育的诸多误区源于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失落,势必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产生阻碍.纵观本世纪西方德育的主旋律与新动向,作者提出:依仗实践,合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提升其主体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依此设计了一种新德育模式,其基本教育过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