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三年级是升学的关键阶段,其教育教学工作均需要特别的“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随着各地示范高中、优质高中建设的目标规划的出台,其发展势头更是不可小视。但是示范高中建设与质量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示范高中”创建过程的“十化”误区与偏差纠正提出来供参考。1.“示范高中”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下重点高中模式——升学化。目前大部分“示范高中”就是重点学校,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至90年代,重新恢复、层层设置、争相创办的重点学校,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人为制造了一大批“差校”、“弱校”,严…  相似文献   

3.
“对口升学”是国家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专门从高等院校招生计划中拿出一定的名额 ,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而实行的一项政策。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就一直是职业中专 (高中 )的“专利” ,从 2 0 0 0年起 ,河南省才允许技工学校毕业生参加“对口升学”。但这姗姗来迟的好事 ,技工学校并不领情 ,参加“对口升学”的技校生很少。以2 0 0 1年焦作市为例 ,全市 7所技工学校 ,只有 3所技工学校的 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其中有1人上专科线。而全市 1 8所职业中专 (高中 )共参加考试 1 4 64人 ,上本科线的 78人 ,上专科线的 64 …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示范高中“示范”作用的偏差1.“示范高中”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下重点高中模式——升学化。目前不少“示范高中”就是重点学校,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至90年代,重新恢复、层层设置、争相创办的重点学校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人为制造了一大批“差校”、“弱校”,严重违反了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同时,由于“示范高中”的“示范效应”,升学竞争层层下移,从高中下移到初中,进而下移到重点小学乃至重点幼儿园,这种异常现象使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登峰造…  相似文献   

5.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指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这无疑是振兴教育、加强职教与普教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所谓“综合高中”,即高一、高二年级按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到高三年级,让一部分学有潜力、升学有望的学生参加高考;另  相似文献   

6.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广州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案》,白云区委、区政府在今年初发出的《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要达到85%以上,基本达到省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995年至1997年,主要任务是要打好基础、稳步发展,重点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要达到75%。第二阶段,1998年至2000年,主要任务是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要达到85%以上。为了贯彻区委、区政府的《决定》,结合我区的实际,在实施“普高”工作中,实  相似文献   

7.
初中“三加一”教育要实行“四统一”“四结合”刘雪藏,张登科辛集市有31个乡镇、办事处,58万口人。每年初中毕业生约5500人,升人高中、中师、中专的约有2000人,尚有3500人不能升学。自1989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阵地的初中“3+1...  相似文献   

8.
小学三四年级传统上被称作中年级。和一二年级相比,孩子对学校的环境、要求等已经完全熟悉,适应问题不复存在。和五六年级相比,他们还没有直面升学的压力。因此,在“熟悉”和“习惯”的感觉之下,三四年级孩子的教育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即使重视,家长也可能感到缺乏明确目标,不知从哪儿入手。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高中新课程历史科的培训,期间认真阅读了高中新课程的部分教材和培训资料,感觉与许多跟旧教材打过多年交道的“老教师”是一样的:教材变化之大远远超出了预想!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这些“老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同年9月,新课程在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笔者所在学校是“样板校”,新课程结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这无疑是振兴教育、加强职教与普教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所谓“综合高中”,即高一、高二年级按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到高三年级,让一部分学有潜力,升学有望的同学参加高考;另一部分同学按普通中专的教学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复习文化课,参加职业教育的对口招生考试,或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将来就业作准备。这就是“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的办学模式。这一新兴教学模…  相似文献   

11.
《教师博览》2008,(4):18-19
为打通高职和普通高校的升学通道.江苏省教育厅目前全面启动五年一贯制高职“专转本”试点工作.符合条件的高职五年级在籍学生.经所在学校推荐均可参加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  相似文献   

12.
示范高中"示范"作用的偏差与纠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示范高中“示范”作用的偏差 1.“示范高中”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下重点高中模式——升学化。目前不少“示范高中”就是重点学校,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至90年代,重新恢复、层层设置、争相创办的重点学校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人为制造了一大批“差校”、“弱校”,严重违反了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同时,曲于“示范高中”的“示范效应”,升学竞争层层下移,从高中下移到初中,进而下移到重点小学乃至重点幼儿园,这种异常现象使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3.
一、“中考”人生竞争的第一站日本高中结构依竞争第次可分为升学重点高中(公立)、私立高中、一般高中(公立)、职业高中和定时制高中.由于重点高中(公立)和私立高中升大学率最高,所以把高中当做“定向”选择而非作为“受教育”选择的日本人,就把重点高中、私立高中作为竞争目标.“中考”决定升高中,高中决定升大学,大学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地位.因此,重点高中一直是中学生竞争的焦点——人生第一站.据统计,1988年日本初中毕业生的志愿率为:97.9%希望升学,1.2%希望就业,其它占l%.1992年的实际升学情况是:95.8%升入高中(其中95.1%升入普通高中,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培养目标“办高中主要为升学”为高一级学校服务,“办高中主要为就业”直接为社会的生活、生产服务;还是“升学与就业兼顾”,苏联在各个发展时期都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 依据苏联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高中阶段,过份突出专业化和一技之长,一是不易办到的,又是不太必要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的师资条件、物质基础总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另  相似文献   

15.
丁来瑞(31岁,山东省临沭县职业中专一级教师、副校长):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职业高中学生“对口”升学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口”升学规模。首先,“对口”升学是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的重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具有高中生的特征,在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上,我着重抓了四个方面的转变工作。一、学习目的的转变:从为升学的应试学习转向为工作的素质提高每年高考都在七月举行,因此七月被学生称为“黑色七月”,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黑色七月”的胜利者和幸运者。但是,他...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汇》2014,(8):5-7
2014年初,浙江省决定新增7所学校试行“高中必修课走班制”;不久前,山东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可能在全省全面实施中小学“选课走班制”。“走班制”将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带来哪些挑战?有没有足够丰富且完善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敢不敢真正把课程选择权完全下放给学生?面对升学与考试,“走班”会不会流于形式?一些试行“走班”的学校提供了经验;有关学者、专家就此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减负”要标本兼治常宝玉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定困扰基础教育,特别是初、高中学校的一个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如国家考试制度、升学制度、就业制度和教育结构、教育评们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国家从根本上通过调整制度和改革去解决;也自学...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能否真正缓解“升学大战”周大平每年进入6月后,上千万的小学及初、高中毕业生总要身不由己卷入“升学大战”,与接踵而至的各式试卷频频交手。他们在题海中苦苦求索“千日”,都为的是升学考试这“一时”。这种程序化的应试现象,充分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还没...  相似文献   

20.
一、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小学逐步摆脱“升学教育”的阴影,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虽然有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还不高,但已经在探索、在尝试。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升学的压力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减轻,读书升学仍旧是农家子弟走出农村步入“白领”阶层的首选方式,农村学校的“优劣”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农村初中要想摆脱“升学教育”的窠臼,需要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