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认稿又认人     
“认稿不认人”,确实是编辑处理来稿应有的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辑也应该力求“认稿又认人”,就是说,要熟悉作者。有些来稿,主题很不错,报道角度也新鲜,新闻要素都齐全,却很难判断其内容真实程度如何。我们就登过一些事实来自捕风捉影、情节和数字任意夸大、甚至是作者化名自吹自擂的稿件;就是因为它们写得似乎“天衣无缝”,编辑对作者不了解,满足于就稿选稿,未认真核实,被打了“马虎眼”的。  相似文献   

2.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不像上述所说的那样认人,不仅可以认人,而且还应该提倡认人。如何认人呢?联系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体会,我以为基本的认法有两种。一是以稿件内容认人。这主要是分析稿件内容看与作者身份是否相符。比如,我曾收到一篇县农业银行同志来稿,说浙江省农村已有多少个从事运输、加工、储藏服务的联合  相似文献   

3.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  相似文献   

4.
认稿不认人     
浙江经济生活报《花市》副刊,为了提高质量,发表了一篇《致读者》,其中提到:“对一切稿件,不论通过哪条渠道进来,一律择优刊用。”编者的这番申明,表明了选稿“认稿不认人”的态度,是非常可贵的,完全正确的。报刊来稿的渠道,自然可以很多。但一般的业余作者,特别是爱好写作的青年,都只能通过邮局投递。渠道是正常的、畅通的,但稿件的遭遇却往往不够正常,不是如石沉大海,  相似文献   

5.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某报社有两位编辑,都想把自己的子女采写的稿件变成铅字,但考虑稿件质量差,每期“容量”有限,不拟采用。于是,两人便私下“交易”起来,你登我女儿的稿件,我刊你儿子的文章。并编排在显著位置。对此,通讯员们气愤地说:“这哪里是认稿,分明是认人。”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8.
在德昂族丧葬文化传统中,奘房和坟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受南传佛教影响,德昂族形成了"认奘不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但是近10年来,德昂族的丧葬文化发生剧烈变化,逐渐形成"认奘又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在此过程中,德昂族主动借鉴主流政治话语及发掘本民族孝文化传统,赋予丧葬文化变迁以合理性,进而完成丧葬文化再生产,呈现出文化自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10.
孙权年少时,他的哥哥吴侯孙策已拥有江东六郡,由吕范担任“财政部长”,周谷担任“组织部长”。 孙权作为吴侯的弟弟,自然是个重量级人物,特别又当了阳羡县的县长,谁不高看一眼?孙权很清楚自己的软实力,所以他就很注意开发自身“资源”,为自己,有时其实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搞点特殊。  相似文献   

11.
认老乡     
我们连那时候有一个“家门口兵”,他家离营房的距离不超过五公里。我们都觉得他很幸福,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没有“老乡”。按说,营房外面全是他的老乡,但是他却十分无奈地说:“是呀,可是谁认识我呢,谁管我呢。”  相似文献   

12.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13.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大概由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较多,所以,各家报刊对同一内容的新闻,在同一天内发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至少给有心于新闻研究的人提供了莫大的方便,把这些由不同记者署名、发表在不同报刊上、相同内容(甚至相同标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候,胡耀邦同志在会见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时,专门找了几位音乐家陪见。但是,在报道这次会见的消息中,只写了文化部部长王蒙和意大利驻华大使马拉斯参加了会见,而没有提到陪同会见的那几位音乐家。胡耀邦同志对报道不提专家提出了批评,指出:  相似文献   

16.
摸手认老伴     
社区里举行敬老联欢会,有个节目叫“摸手认老伴”,10位女士一字排开,伸出手,他们的老伴儿则一个个被蒙住了眼睛,轮流上前摸手认老  相似文献   

17.
人生三认     
海岸 《新闻世界》2008,(6):52-52
常在电视剧或一些老板办公室看见挂着一个“忍”字,我的一个朋友挂的“忍”字却比人家多个“言”字旁,“忍”就成了繁体的“认”——“認”。朋友说那是他父亲所题所赠。  相似文献   

18.
认编校质量     
如何奖励编辑 目前许多报刊存在一种重采轻编的倾向,编辑素质亟待提高。一是责任心不强,差错增多。随便找来一种报刊、书籍,稍加留意,就可发现不少文理不通、用词不当之处,错别字不断,政策性错误也时有出现。二是随意编排,不下功夫。做标题不用功,字号、版式不讲究,随便把原稿往上一堆砌,交差了事。三是过分追求“刺激”,标题越来越“怪”,字号越来越大,版式越来越变化不定,你追我赶,唯独不在质量上下功夫。华而不实竟也算“新潮”,这种新潮竞赛发展下去好不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认名人作父     
我老家那旮旯,乡民们在跟外人聊天时,都喜欢加上一句:“某某就是我们这里的人,论起班辈来,他还是我的堂叔父……”某某是现代史上的一位名人,曾官居极品。 坊间有一句名言:“有个好父亲,少20年打拼;娶个好老婆,少10年忙活。”  相似文献   

20.
钓稿     
当编辑,特别是副刊的编辑,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稿。 组稿有不同的方法。 登门拜访、打电话或写信,先道仰慕之忧,继说约稿之意,再说些敬希赐稿一类的话,这是最通常的做法。至于写什么,何时写,就请作者自便了。这样的约稿,漫无目的,好处是方便,给作者以很大的自主空间;缺陷是成功率不大,时下报刊如林,到处约稿,这种天女散花式的约稿信或约稿电话,不少作者一天要接到好几次,哪里可能一一“赴约”呢?何况作者即便写了,编辑也已认可,但由于作者的看法未必与编辑室主任同,更未必与总编辑同,原封不动,不见客于上级,大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