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烈霞 《中学教育》2003,(10):7-9,46
翻开中外教育史 ,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的主流一直是强调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 ,学校教育也沿袭了一种以“知识的授受”为中心的正式学习传统。关于学习是有意识的经过意志努力的过程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深入人心。然而 ,实践证明 ,这样的学校德育“很难真正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不少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知行脱节 ,言行不一。”自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内隐学习研究的大量证据极大地丰富了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观” ,为我们反思传统学校德育和进行德育之“德性”的重新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 内隐学习的内涵与特点美国心理学家罗伯 (…  相似文献   

2.
内隐学习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学习观”,它具有无意识性,并且与外显学习密切相关,对学校德育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学校德育的负影响。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德育之“德性”的解读,探讨有效内隐学习经验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隐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获得途径。文章阐述了内隐学习理论及其特征、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以及两者对英语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英语学习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结构和规则的学习方式,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和抗干扰性,它适用于语言习得、运动技能的掌握、社会态度的形成、道德教育和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结构不良的学习领域。内隐学习突破了外显学习的研究范式,对学习理论的变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即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的提出为写作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写作教学中,除了外显学习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内隐学习,使外显和内隐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内隐学习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利用内隐学习规律促进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文化语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转化,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内隐学习理论之总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妮 《华章》2011,(25)
内隐学习是由美国学者Reber在1967年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的过程.自内隐学习提出以来很多的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内隐学习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梳理内隐学习这一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希望能为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文章认为,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契合了内隐学习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在内隐学习理论视野下展开对母语学习的探讨,内容有母语学习环境的优化,母语学习中语感的养成,母语学习中阅读兴趣的培养,母语学习中审美情操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由于忽视了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社会规范学习成了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内隐学习理论对社会规范学习的启示在于:社会规范学习中,必须激发学生内隐学习潜能;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人生观;个体在无意识中形成内在品质;以外显可量化行为间接考察内隐的观念。在社会规范学习中运用内隐学习理论应注意:正确处理社会规范学习中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选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内隐学习材料;懂得内隐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11.
内隐记忆是研究影响个体品德形成因素的新视角.基于内隐记忆理论,学校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外显学习的效率,也要注意内隐学习的效果.必须协调好二者,使之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人学会做人的活动,德育课堂渗透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德育课堂应该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开始,以学讲礼仪、规范言行为内容,以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为信念,以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崇尚科学为要求,让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教学做合一为德育的主要方法,对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实施步骤等进行探讨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这对今后更好开展小学德育活动,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类似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应该不断充实和创新德育内容,应该由学校向社会逐渐转变,并将德育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逐步拓宽高校德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公共性与道德的公共性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公共性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从公共性的视域审视学校道德教育,其在价值导向上面临个人德性对公共德性的遮蔽,在主体关系上面临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公共性的排斥,在交往实践上面临私人交往对公共交往的削弱等困境,从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的出场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作为现代性视域下意义重建的共同体,秉持公共价值优先的德育价值导向,倡导公共性的德育主体间关系,构筑公共交往的德育实践情境,在理论上有助于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学校道德教育要遵循公共性的运思逻辑,由内而外在激发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推动学校参与社会道德治理等层面对道德教育共同体进行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7.
信息多元化对学校德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信息多元化为学校德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有益于增强德育过程的生成性;有益于实现师生交往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信息多元化也给学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削弱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度;降低了学校德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对传统德育方法和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德育教师的职责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19.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课程的类别,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三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资源和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等德育因素,使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校道德教育是实现道德控制的根本途径之一。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尊崇理性主义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明确而具体;道德教育的方式符合本国国情等。借鉴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道德教育的理念应适应时代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层次要求;道德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式应尊重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