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曹丕对曹植横加迫害的原因归于曹植曾经与曹丕进行过激烈的立嫡之争,这实际是一个"冤假错案"。仔细考察历史记载和曹植的诗文,结合曹植的思想个性,不难发现所谓"立嫡之争"只是曹丕在和曹操的选择及曹植的依附者进行竞争,而曹植本人根本不曾有争夺之意。  相似文献   

2.
从族群角度而言,移民群体相较本土居民,属于天然的社会弱势地位;而从形象学角度而言,"形象"是依照形象塑造者的自身需求、表达塑造者的欲望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为历史的缘故,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弱者感受"。本文选取了一些华人移民文学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文本里所塑造的移民"弱者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移民弱者形象的形成原因及背后隐藏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与政府行为、社会景象、国民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要求中国应当基于提高政治法治认同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基于缓和国际政治矛盾而加快塑造和谐社会形象,基于多元国际交流、促进国际政治合作而塑造良好国民形象,进而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参与新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论曹丕的代言体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娜 《现代语文》2007,(4):14-15
曹丕的代言体诗是建安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心理状态相结合的产物。曹丕的代言体诗明为他人代言,其中也有他在争夺太子之位过程中弱者心境的抒发。与曹植的代言体诗相比,曹丕代言体诗主人公外在形象模糊而内在情感浓烈,语言清关,深婉感人。  相似文献   

5.
曹丕文论价值研究,前贤学者多侧重于对其"气"之内涵的研究,并且认为曹丕在其文中提出了一个文学标准问题。但曹丕在文中对"气"之内涵语焉不详,难以确证。在借鉴前贤的基础上,延伸对比研究曹丕在其文中所评价的"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在其价值标准和实际创作情形的差异研究中,认为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标准不是关键,文论价值重点在于"文学政治论",是以文学论政治的典范,其中心在于政治。  相似文献   

6.
在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达罗卫夫人>中,伍尔夫尝试了意识流的各种技巧,成功而多侧面地塑造了达罗卫夫人的形象以及她矛盾的生存状态.造成她这种生存状态的原因既有外因方面的,也有内因方面的.达罗卫夫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正好实践了伍尔夫摈弃"物质小说"而写"精神小说"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7.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种放是宋初的四大隐士之一,他屡次接受朝廷的征召,却又屡屡辞归山林。以种放作为考察对象,对探究宋代隐士形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种放隐士身份的确立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相结合的结果。《宋史·隐逸传》对种放形象的塑造既有刻意的拔高,也有秉笔直书之处,其对种放形象的塑造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给世人展示了一个世外高人与治国能臣相结合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隐"与"仕"相结合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政治与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7,(5):74-78
贾诩以非曹氏旧臣之身份,于曹操时代未能得到重用。而及至曹丕即位魏王,贾诩却又转而受到极尽尊崇,被拜为太尉。贾诩在曹氏两代治下,地位具有强烈反差的原因,历来多被视为其对曹丕的拥立之功所致。笔者经考证认为贾诩并非导致曹丕"太子遂定"的关键人物,而贾诩在魏文帝朝被升格的主要原因是贾诩对势族代表身份的充任。借由曹魏开国的三公人员罗置,曹丕宣示了:已完成皇权更替的曹魏政权,对曹操时代霸府政治的原则性转变,即对士族的态度由控制、打压向和解、倾斜与重用的转变。这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曹魏历史,将是在皇权的扶植下,以势族为核心的士族,重新世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才子曹植,以其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一个个妖、娴且哀,即兼具形体之妍、气质之雅和命运之悲的女性形象,抒发了抱利器而无所施的惆怅无奈之情,以女子的形象生动且深刻地反映出了自己具有悲剧性命运的一生。曹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女性独特的审美观,从审美心理学角度看,既符合了直觉、感性的美感体验,又投射出了自身的内在情感,达到了对现实痛苦的宣泄和补偿,完成了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