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物为线索物为线索,就是以某一具体事物作为叙述的线索,串联文章内容,安排文章结构。有时是串联几个不连贯的生活片断,表达一个主旨;有时含有寓意,作为象征之"物"出现在文章中;有时是从这个"物"引出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2.
一、物为线索物为线索,就是以某一件具体事物作为叙述的线索,串联文章内容,安排文章结构。它有时串联起几个不连贯的生活片段,共同表达一个主旨;有时饱含寓意,作为象征之“物”出现在文章中;有时则是从这个“物”引出一个故事。譬如2004年全国卷满分作文《父亲的布底鞋》: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学习刻苦,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凑不齐学费。村里人有的手里拎着半袋米,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了汗渍的钞…  相似文献   

3.
一、物为线索物为线索,就是以某一件具体事物作为叙述的线索,串联文章内容,安排文章结构。它有时是串联几个不连贯的生活片断,共同表达一个主旨;有时它是含有寓意,作为象征之“物”出现在文章中;有时是从这个“物”引出一个故事。譬如2004年全国卷满分作文《父亲的布底鞋》: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学习刻苦,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愁”不齐学费。村里人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分析班情、学情,确定以制作简报作为职业素养培养落地的抓手,在四个阶段的践行中,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自主思考的能力,形成了读简报的特色班级建设。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笔者常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一个个自认还算精彩的"知识点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也确实达到了让"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的学习效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让学生记忆深  相似文献   

6.
<正>【背景分析】2014年10月17日,我在苏州市初三教学研讨会上开了一堂题为"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的公开课。接到课题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发现这一课容量很大,仅版面就占6面。基于有限的教学时间,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势必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毋庸置疑,这一框题的难点是第二目"竞争利弊谈",重点是第三目"学会竞争",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竞争,正确地对待和参与竞争。要达到这一目标,依赖单纯讲授在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7.
珍珠项链中连接线的价值极低,却是项链价值的保障。各个撒珠在线的联络下才能升值。行业中的企业就是颗颗珍珠,需要借助平台实现自身价值。面对行业内部和外部市场环境压力,企业需要整合资源的生态平台。生态平台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交易机会,建立平台企业共同的标准,价值观,甚至还要完成跨业整合。  相似文献   

8.
王辉勇 《四川教育》2009,(10):29-29
从课堂结构看,本课以“读”为贯穿全课的线索。仔细研究本课的“读”,你会发现,“读”是显性的事件,隐性的事件则是语言训练和精神铺垫的同构共生,“读”是串起语言与精神的“珍珠”。  相似文献   

9.
<正>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数学复习课满足于"炒冷饭",说一说知识点,讲一讲典型例题,做一做仿真练习即可,学生对这样的传统复习课模式兴趣不浓,因此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复习课应选择一个全新角度,打破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知识的零散格局,冲破常态的平淡,设计典型习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将常见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数学复习课,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查漏补缺,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温故知  相似文献   

10.
张仕学 《四川教育》2013,(10):41-4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问、追问、反问等问题串,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还在层层问题的设置与引导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整堂课充满思维的磁场,进而在动态中生成精彩。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巢湖市教育局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指派我到三个县去讲课,其中有两个县要讲授《任意角》一节。《任意角》属概念教学,共有三个知识点:任意角的概念,象限角的概念,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我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如何引入,如何衔接,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精彩的课堂必定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犹如一条完美的链子,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个知识点(恰似一颗颗珍珠)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前后连贯、浑然一体、逻辑紧密、流光溢彩。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教材摒弃了过去要素罗列式的编排,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注重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学习自然地理的同时渗透着人文地理内容,剖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阐述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教学程序:"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物性即是物之为物的因素,海德格尔对物之物性进行了反复辩难。他把物性看成是物的一种幽闭自持的、无法穿透和照亮的性质,是物之为物的本质。本文以物之物性为线索,通过对物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即万物有灵的物,手工制作的物,机械复制的物和数字复制的物的分析,揭示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物性在物中的逐渐消失以致于物走向死亡蜕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借物抒情的文章,其“神”在于情。教师在教学时,应紧扣“情”字进行教学,现以《高粱情》一课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一、置疑激趣,导入新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疑问开始。所以,教师应当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将疑问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上课便可提问:小明同学今年12周岁,可他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立刻把学生带入一个悬、奇、趣的情境之中,集中了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二、设疑促思,探究新知。这是激趣导入的延续和发展,是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汉晋以来一直存在的柏人县,在《魏书·地形志》中仍作“柏人”,而在《隋书·地理志》中被记作“柏仁”,《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记载改名的具体时间为后魏,又有不少学者依据《魏书·地形志》认为改名当在更晚的周齐之世。结合出土石刻文献材料,改名时间应当在后魏之世。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释疑,缘疑而入又缘疑而出,通过求疑,促进学生“要思、多思、善思”,是构建阅读多思教学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自学存疑自学存疑,指学生自学课文,存疑置难。自学并非自流,它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做到:1对照提示,注释疏通课文。2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我们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学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能力,它不是一两次自学活动就能获得。每次自学活动好像点,自学能力犹如线,无数…  相似文献   

18.
赵慧 《黑河教育》2009,(2):14-14
以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是以语法知识为线索,教学中突出语法知识教学,教材中会话、课文、单词、练习题也围绕语法项目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这样学生虽然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但却与语言的交际性为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理论相悖.影响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也是造成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把以“语法知识为线索”改为以“主题为线索”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户外活动时,一棵大树上的绿果子引发了大六班小朋友的兴趣。这到底是什么果子?孩子们争论不休。在和西红柿、青椒等比对观察后,大家发现,原来绿果子是还没有成熟的柿子!柿事之一观察柿子、画柿子、咏柿子,感受水墨画写意美、古诗韵律美“霜降到,吃柿子。”听了老师讲的这句俗语,孩子们便产生了“霜降是什么时候”“离霜降还有多久啊”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充满爱的教材;语文教学,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发现爱的实践活动。要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守住民族的,捧上诚挚的,拾起严谨的,以爱导学,用爱实践,巧手串起语文教学的"珍珠链",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最炫美的精神大餐和文化服饰。首先,要串上最大的珍珠——民族博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教学要以民族为本,立足现实,面向世界,串上人文博爱这颗最大的珍珠,赋予语文教学更宽广的意义。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