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窗边少妇》评析,分析了威廉斯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诗歌创作观。不论是诗人强调"本土"还是"纯语言",其诗歌都呈现出一种简约之美。这种简约之美主要体现在摄影般的透视之美、语言简洁之美、诗歌形象简朴之美及诗行和音步简化之美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自由"不只是麦芒毕生追求的生活状态,还是其诗歌创作中显出独特之处的根源所在。在麦芒的诗作中,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出麦芒对"自由"的孜孜追求。这种追求无疑树立了诗歌创作道路上的精神标杆,使其诗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独孤及是盛唐到中唐转折之际著名的文学家,现存诗歌87首。其诗歌创作表现出"沉雄劲健"的艺术特征,所谓"沉",是指其作品内容的质实和理性,所谓"雄",是指其作品以阳刚为美的风格取向。独孤及深厚的儒学修养使其诗歌具有质实和理性的特点,而诗歌的雄健阳刚之美则是盛唐时期雄奇阔大的时代精神与北方民族刚健质朴的地域文化内涵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复杂的悲剧美也是丘逢甲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在丘缝甲的诗歌创作中,他把现实生活的悲剧痛感转化为学作品的悲剧美感;悲壮之美、悲愤之美和悲怆之美使其诗作具有更丰富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麦芒是昭通作家群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一生坚持诗歌创作40余年,他的诗歌创作在昭通诗人群里颇具代表性。《麦芒小诗精选》精选了诗人一生创作的精品,这些诗体量很大,且内涵颇为宏深,不论是从思想上、内容上、题材上都包罗万象,色彩纷呈,大到对宇宙星辰、中外历史的思索,小到生活的点滴,一滴水、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小人物的描述和思考。以小叙大,是麦芒诗歌的品质,也是他的小诗艺术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密切,亭台楼阁类诗歌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了解唐宋时期社会状况与世人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分为风景之美、离愁别绪、抒情怀古三种意蕴类别进行阐述。从唐宋时期所处的大国背景下介绍了该类诗词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动其发展的原因。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的繁盛,推动了诗歌文学的发展,丰富了诗歌文学意象类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散文历来被称作"美"的艺术,甚至有人直接称其为"美文"。那么,散文之"美",美在何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可谓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让读者尽享散文之"美"。一.意境创设之美谈到意境,人们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是属于诗歌的审美属性。其实,散文同诗歌一样,尤其是那些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也追求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也需要创造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意境的  相似文献   

9.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粲和刘桢的诗歌当属于不同的诗歌美学类型,刘桢以风骨取胜,多气势磅礴的描写;王粲以辞藻清丽取胜,多典雅端庄之范。而两人的不同风格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影响,形成了以刘桢为代表的"风骨美"和以王粲为代表的"词藻美"。  相似文献   

11.
南朝永明时期,诗坛审美趣味从刘宋元嘉时期的追求"富丽"之美转为追求"清丽"之美.永明诗歌之"清丽",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自然和谐和情感的细俗通透.诗人对诗歌声律的高度重视推动了永明诗歌语言向音律协和方向的发展.永明诗人更为内敛的情感体验和对乐府民歌的喜爱,使永明时期诗歌中的情感变得细俗.在情感表达上,永明时期的诗歌佳作实现了诗歌语言的意象化,代表了诗歌创作艺术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以其清丽风格给当时的诗歌评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唐代大诗人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教师也应学习杜甫创作诗歌的态度,精心锤炼课堂语言,努力追求课堂语言之美。一、追求语言灵动之美课堂语言之美是灵动之美。所谓灵动之美,即教师的语言灵活变换、灵巧有趣、动感十足、美不胜收。语言灵动之美,表现为鲜活生动、风趣幽默、节奏明快、甜润灵秀、柔婉含蓄、热情豪放等。鲜活生动。语言生动鲜明、惟妙惟肖、呼之欲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他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首先对"味"这一审美范畴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的内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如何达到有"韵味"的途径。这一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诗歌形象创作来说,作者在创造形象时要直致所得,万取一收;二是从诗歌意境的营造来说,创作者要做到离形得似,思与境谐。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从内容到方法对"韵味"说这一诗学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在诗歌理论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在六朝堪称一代文学的则是五言诗。可以说,贯穿六朝诗歌创作的其中一条经脉便是诗歌的尚清审美趣味。六朝诗歌创作中的尚清审美趣味并不是一时形成的,它的形成可以溯源到先秦和两汉。这种审美趣味在六朝诗歌创作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其中表现最突出的要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清秀之美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之美,才使得尚清审美意识在诗歌创作中得以延续并发展,也影响了六朝以后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5.
革人儿是西北大地上一位满族女诗人.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她始终坚守着诗歌的诗性之魂,恪守着诗歌的抒情本质,执着于一种"基本的东西"--人性的真、善、美,人类的爱与信仰.娴熟精炼、自然含蓄的表达使草人儿的诗歌与众不同.在她的诗歌中,可以洞悉到她的怡然、达观、从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与众不同的气质品位.  相似文献   

16.
昭通诗人麦芒的诗歌短小精致,创作上有他的独到之处--善于留白,他的诗歌创作的留白艺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留白、语言留白、结构留白.  相似文献   

17.
"诗中有画"常被人们用来描述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但人们对其诗中之"画"的论述却很笼统,很少注意画有写实与写意之分.结合王维诗歌分析,"诗中有画"的内涵是指王维将中国写意画的理念与技巧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这可以从诗歌的取景,笔墨和布局三个方面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8.
新月派主张诗歌创作的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这种审美观念影响了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从而形成其诗歌音乐美、节制观。情绪化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9.
皎然"诗家之中道"概念来源于龙树的中道观,要求诗歌创作达到一种无过亦无不及的艺术形态,着眼于诗歌内在规律,其价值取向是释道二家;它为诗歌主"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占据中极为重要的作用,鉴赏诗歌不仅能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更要学会鉴赏诗歌中那些常用的艺术技巧。文章列选了诗歌中常见的几个艺术技巧,将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相对照,以期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和艺术的理解诗歌创作中常用到的那些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