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坪 《语文知识》2011,(1):60-62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之美的力作。作品中自然风景的原始之美,温情纯真的人性之美以及叙述语言的感伤之美使小说叙事充满了诗意。  相似文献   

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录我国东北鄂温克族百年沧桑的"史诗",但贯穿始终的是人与自然的亲人式的关系和家庭式的温馨.迟子建没有刻意地摇旗呐喊,而是在不自觉中彰显出了强大的生态智慧.迟子建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的关系和鄂温克族的萨满崇拜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表现了一个不自觉的生态作家的生态写作,寄托了她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用诗意的语言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写了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沧桑历史。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死轮回的宿命中,作者从独特的民族文化中挖掘出生命的哲学。为生存而进行的野蛮狩猎,处在深林中的紧张人际关系,小说直面残酷、血腥的原始力量,却用诗意的描写,深邃的民族思想,使得原始力量的崇拜与美学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博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又凭借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生活在大兴安岭丛林中的马背民族--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嬗变的长篇小说.作品中迟子建用略带伤感的笔触追忆风光不再的原始丛林和即将随之消逝的古老生存方式,为生态自然和自然的人文存在弹奏了一曲动情的挽歌.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一部民族史诗,讲述着鄂温克民族百年历史。笔者将从历史叙述的角度出发,从历史叙述的内容与方式两方面探索这部小说中的历史叙述特征,探讨其怎样叙述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借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之口,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的盛衰史。小说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通过对鄂温克民族离开森林,最终开始了在山下的定居生活的描述,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消亡唱出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位女性作家。《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以及鄂温克族的特有神秘文化。对于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鄂温克族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二是小说所表达出的仁爱的儒家思想;三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消逝的痛惜。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写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他们常年居住于山林、鲜为人知。小说以萨满文化为主调,从萨满仪式、"崇拜"等方面展示了鄂温克族人独特的民风习俗。以一曲弱小民族的挽歌展示了人类进程的某种悲哀,现代科技的入侵、原始文明的失落,这些还混杂着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独特的风俗书写一方面展示了迟子建对异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启迪我们要珍视、保留并继承原始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张沛 《语文知识》2010,(1):36-3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民族生存历史的作品。不同于一般史诗性作品的书写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民族生存进行了多方位书写。从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审视元文明的失落,以日常生活叙事介入历史书写,在"人与自然"视角下观察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韧性,构成了鄂温克族生存历史的书写途径。  相似文献   

10.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颜色词运用颇具特色。作者以黑白灰三色构成作品的底色,既体现了原始美又表达出对民族衰落的无奈。同时,赋予白色、红色、黑色等颜色以象征意义,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和层次感。作者将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相沟通,提升了整部作品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1.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以鄂温克族人的身份参与历史,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进行讲述。作者在百年历史和一天时间的双向维度中,立足于历史文化的高度,通过展示历史的缺憾性去赞颂原始的人性,通过理想化的民族心理的刻画,凸显这种大爱与牺牲在人类文化学上的价值。在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显示了民族精神传承的艰辛及人类的尴尬处境,从而唤起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根据俄国著名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是通过增加对艺术形式感知的难度,延长审美的时间,从而打破人们对传统和已知事物固有的观点,恢复人们对生活的新鲜体验.该文以迟子建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中文化陌生化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意象,文化传统,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讨论该作品英译中的文化所属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额尔古纳河右岸》几乎以无标记、无刻度的思维叙述着一个民族、一类人群的历史,不仅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实愈来愈远,而且可能是反现代、反现实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为现代人寻找生命轨迹。从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朴素的世界观和生存方式,也看到了一种信仰的坚守,作品是在被抛弃的历史中重新寻找一种精神。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历史生活的古朴、典雅与现代人的生活旨趣是一种必然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关于鄂温克民族生活的近现代史诗,作家以动人的笔触揭示了鄂温克民族在大的时空背景下不断衰微的历史过程,悲剧的美学精神贯穿整部小说,主要表现为凄凉的个人命运、困顿的民族处境、沉重的叙事节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东北籍女作家迟子建堪称“自然化育的文学精灵”,她刚刚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就像一副画卷,展开了我国东北鄂温克族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尤其是其中关于熊图腾的描写,把熊自然地融入到了鄂温克族的生活中,神秘而不乏真实,朴实而意寓深远,是对古老而神圣的图腾崇拜的形象再现,也可作为著名人类学家叶舒宪先生于2006年提出的爆炸性学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还是熊的传人”的有力论证,更可以引起现代人的一些反思。本论文从人与熊的关系、熊图腾产生的原因和熊图腾的民族精神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评析,以期对熊图腾进行较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女作家,她总是以恬淡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视界里,然而往往以重量级的作品给人以震撼。《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她于2010年创作的一部极具史诗性的长篇作品,其曼妙的文笔令人流连,宗教意味令人敬畏,民族命运令人伤怀,生命意识令人震撼,风土人情令人欣喜。其中,一首首神秘歌谣的演唱,是萨满文化的独秀,更饱含着作者以大自然的角度对人类发出呼喊的热切与急迫之情。  相似文献   

17.
《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对区域文化的历史性叙事,再现了使鹿部鄂温克族百年时空镜像下文化事项、生活场域、精神信仰以及民族心理一脉传承与顺从适应的变化.小说文本中的冰雪、驯鹿、森林、河流等"符号",给读者一种鄂温克族生活在近乎童话般场景中的想象,而"仙人柱""乌力楞""萨满"等文化符号承载着鄂温克人的历史与族群记忆,折射出在...  相似文献   

18.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少数民族题材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于2008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引起巨大反响。译者徐穆实的英译本语言流畅自然,可读性强,受到众多西方媒体关注。本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的学术兴趣及翻译动机,并从出于顺从出版商意愿的书名妥协、致力推广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和旨在满足读者期待的归化策略三个方面探究译者运用的少数民族文化英译传播策略,以期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主要探讨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与萨满信仰之间的关系,分析萨满信仰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从作家以一个"他者"的视角成功进入异族灵魂,萨满信仰对创作主体和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响着手,探析萨满教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在整个作品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作家对人类最原始的精神原乡的追忆与守望。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内在和谐的作用的探求。作为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了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流露着一种深层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