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听觉所感受到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反应联系特别紧密,它能够迅速诱发人的美感共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罢,我们一方面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而震撼,另一方面更为作者对声响描写的精彩而赞叹。正是他的捕写把读者从生理的耳朵到心灵的耳朵都给叫醒了,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是怎样把读者的耳朵叫醒的呢?  相似文献   

2.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应当深刻反省自己,工作学习是否尽到了责任,为人处世是否做到了友善,自己的事是否当天做了。这样,我们才能养成良好的品行;而这种责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都应该肩负起。一位年轻的西班牙船长将要带领水手们远航,他是第一次远洋,  相似文献   

3.
<正>一、语言情境的创设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统的信息传递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而应用多媒体语文课件教学,把文  相似文献   

4.
乐悠悠     
正让我们活得乐悠悠,何必为儿女操白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为他们当马牛。有啥儿女立啥业,是龙是凤都风流。该享福时就享福,和和睦睦乐悠悠。让我们活得乐悠悠,何必为钱财出风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身外之物莫贪求。有啥本事挣啥钱,钱多钱少都风流。  相似文献   

5.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身自强方法,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在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领袖、大师级的人物不仅自己得益于"慎独",做"慎独"的表率,也教育后人以"慎独"为诫。康熙皇帝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民。《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晚清名臣曾国藩则强调:"慎独则心安。"  相似文献   

6.
慎独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先秦]《中庸》  相似文献   

7.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62-65,150-153
曾子日:“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相似文献   

8.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具有自律精神、学会慎独的人。“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隐蔽的东西最能显示出人的品质,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在无人看到无人听到的时候,即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传统美德所达到的一个极高境界。道德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社会舆论、传统风尚、习惯等是外在力量;主观感受、自我规范等则是内在力量。当一个人独处时,…  相似文献   

9.
李晓娜 《山东教育》2003,(28):20-20
造就新世纪合格人才,师德修养尤为关键。而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何谓慎独?《礼记·中庸》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要求一个人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做违犯法纪和道德的事情。慎独是很不容易的,在无人的地方,人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干出不光彩的事情来。这叫独而不慎。慎独需要有很高的自觉性,因而是非常可贵的。慎独表明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自律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失败算什么     
<正>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帮助孩子?帮助他们走出那小小的困境和黑暗,一如每个人童年都会经历的无奈和孤独?我努力着。今天,我突然发现班里的体育健将莫悠然情绪很不稳定,上课也不举手发言,总是低着头思索什么。"出什么状况了?"放学的时候,我特意叫住了她。"没什么,"莫悠然的脸一红,很不好意思,"我的头有点不舒服。"  相似文献   

11.
君子慎独     
读时清香满口,读后才高八斗.赏美文,写佳作,让我们携手共圆一个梦!毛泽东主席曾有过一个英明的论断:“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君子并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作君子。“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如《礼记》中就记载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非…  相似文献   

12.
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师生埋头于琐屑枯燥的理性剖析,语文的美湮没于 ABCD 的选择中。读书而不开口,是中学生的通病。朗读,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可见,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途径的体验.体验是由学生主体置于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人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笔者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体验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人的眼中,"反思"似乎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学而第一>中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通过内心活动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就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2012,(5):64-64
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相似文献   

16.
孟贲不易勇     
人谓孟贲(bēn):"生乎,勇乎?"曰:"勇。""贵乎,勇乎?"曰:"勇。""富乎,勇乎?"曰:"勇。"三者,人之所难能,而皆不足以易勇。此其所以能慑三军、服猛兽故也。——《尸子》皮皮猪卡通编绘  相似文献   

17.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到了让人神往的春游时光.可时下许多学校习惯于和春游"躲猫猫":要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放弃春游,任由学生徒生向往;要么迫于压力将学生往操场一领"画饼充饥":要么以无法收费为由只将学生带到广场"一绕而过";要么以"作品展"敷衍了事……总之,硬生生地将学生和春天隔离开来,肆意荒废了春游这一课程资源.其实,每个人都明白,除了休闲快乐和放松心情,春游还有利于师生、生生良好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集体观念与自控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野外生存的能力……春游能够达到一般课堂无法达到的教育目的,是每一所学校应该上好也能够上好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8.
"何苦"与"何必"两个语气副词同是由反诘类语气副词"何"演化而来,由于"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何苦"与"何必"作为两个单独的个体逐步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受两词历史同源性的影响,它们在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语义上,"何必"强调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某事不值得做,劝说意味较强;而"何苦"侧重于说话人对做某事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惋惜。句法功能上,"何必"与"何苦"属于反诘类语气副词,具有"唯状性",常作状语修饰谓语,而在极少数情况下作宾语。句法位置上,两者位于句首、句中的情况较多,而位于句末的情况多出现于口语和剧本中。在时体上,"何苦"多强调对已然性事件的惋惜,而"何必"多是对未然性事件的劝阻。"何必"与"何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但由于语义与时体的限制,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不能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19.
摇滚青春     
王雪 《八小时以外》2014,(10):73-73
平淡如水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所以激情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 如果说艺术领域中有总能让人兴奋起来的刺激,那么一定非摇滚莫属了。说到摇滚乐就不得不提到欧洲,那里散落着太多的国家,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摇滚乐都互不相同。如果说有什么相似,那么唯一相似的就是这里的年轻人都有的那颗摇滚之心了。  相似文献   

20.
“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言志的记载。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二句,历来的注家都作了错误的解释。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云:“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坛上乘凉。风,用作动词,意指迎风乘凉。”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莫,是“暮”的古字。暮春,即阴历三月。试想,阴历三月,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寒凉,怎么能带着童子到河里洗澡呢?又哪里用得着在高台上乘凉呢?这种解释明显地与情理不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又企图自圆其说:“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