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极为常见。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在译文中加入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内容时,那么在此译作中,创造性叛逆的现象就一定存在。《红楼梦》在国外的流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其取得的斐然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本文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叛逆,揭示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主体的客观局限性使得语际翻译过程中叛逆成为必然的并且是必要的手段.译者必须认识到这种叛逆现象的双重性质,富有创造性地适应并利用叛逆手段才能成功地实现翻译的目的,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当然,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并不是要否定“忠实”的翻译标准,而是要在忠实与叛逆两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即译者正确地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风颂》的两个汉译文本进行比较,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原文的贴切程度入手,探讨各自的得失。具体分析了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误译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处于边缘地位,是原文和原作者的"仆人",而"叛逆"又成了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译介学"创造性叛逆"概念的提出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文章以葛浩文翻译"狼图腾"为例,从篇章结构、语言和文化这三方面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电影字幕,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译者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叛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但是,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有得有失,一方面可能对观众的期待视野做出正确预期,达到视域融合的最佳状态,使译作更加出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电影的特殊性和审美距离的影响,不为观众所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只有既保证创造性的发挥,又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其译作才能真正被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在国内有多个译本,以冯唐翻译的《飞鸟集》为最新译本,该译本一经出版就引来评论家和读者"不信不雅"的诟病,只有少数人对译作持肯定的态度。对此,本研究认为,冯译本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形式、选词以及诗境等方面,译者的文化主体意识则是造成创造性叛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有高度权威性和精确性的专门用途语言,有其独特的风格。长期以来,翻译界几乎都提倡用直译的策略去翻译法律文本,以忠实于原文。然而,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一味地直译有时不仅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还会使译文艰涩难懂,甚至出现谬误,因此,法律翻译中同样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译本证明了法律翻译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丁路 《海外英语》2012,(18):145-146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文学读者的双重性,成人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翻译,并对译本进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叛逆创作来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该文拟对《夏洛的网》中文译本进行分析,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从而总结出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对语言的创造性叛逆,使得译文更有可读性,利于小读者接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翻译观中,“忠实”一直被认为是最高标准,然而绝对的忠实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叛逆在翻译中普遍存在,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文学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庞德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影响为个案,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对于推动目标语文学的发展以及推广源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应该在准确并全面理解“忠实性”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借助创造性叛逆的三种表现形式,从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的角度分析中国二十所高校网页翻译,提出创造性叛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文化差异、期待视野、接受效果,以期促进高校网页翻译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林译《桃花源记》在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周薇 《文教资料》2012,(11):43-44
《文学理论教程》是国内高等院校的一本通用教材,作者对中国古代文论在《文学概论》教材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就该教材是如何吸收中国古代文论内容,以及古代文论在该教材中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会通适变"问题,首创了文论领域的"通变"说。在这一学说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在"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发展前进。直至叶燮《原诗》问世,才重新调和"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再次回归刘勰"通变"说的正轨。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必然性.文学语言的开放性和文学文本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是原因之一。同时,译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主观精神世界和译语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要素。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表明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个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同时段的论有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教学难点主,各种范畴和中国特定的意象式思维方式都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学方法上,论教学除应完成了解古代论的任务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方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电影字幕翻译在很多情况下很难遵循传统的忠实原则。本文以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一代宗师"字幕英语翻译,从语言、文化以及译者主体性三个方面指出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赋予了原作第二次艺术生命,实现了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是一部指导我们步入我国古代文论堂奥与我国古代文论家心灵相沟通的书,一部启示我们如何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当代形态文艺理论的书.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翻译中,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创造性处理——即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实现的是更高层次的忠实。本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为基础,探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