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的比较概念之表达,既有固定的形式,也有借助其他形式来完成的,某些含有比较意味的动词、形容词、介词或介词短语,可以用来帮助实现比较的概念。本文就比较的特殊表达法做了比较仔细的归纳和分析,旨在使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比较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将西方美学中关于“有意味的形式”与我国古典文论中“风骨”论的审美内涵,从总体上加以剖析、比较的同时,还从与“意味”、“形式”对应的“风”、“骨”着眼,在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它们的异同;并指出怎样从整体上辨别和把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魏美娟 《甘肃教育》2022,(21):55-59
“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美学理论,经典文学文本中存在的“有意味的形式”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它不仅是解读文本的语言密码,还能激起一种强有力的审美情感。文章以这一理论为基础,重点探析《蒹葭》中存在的“有意味的形式”,再探讨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思考,以期教师能带领学生通过鉴赏文本中“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走进文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诗意人生,树立健康的言语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与日本歌学(和歌理论)有着难解难分的内在关系,对中日诗学中两大重要理论——“意境”论与“姿”论进行比较,着重阐述了“意境”与“姿”的发端、“意境”与“姿”的结构、“意境”与“姿”的审美、“意境”与“姿”的思想渊源几方面问题,从中见出中日诗歌艺术特质的相似性,以及两国诗歌在审美情趣、思想渊源及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异。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一个极具民族文化审美特点的范畴,笔者以为,既然“意境”具有如此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与其拿它不断与其它的古典美学范畴或概念比较,倒不如将它设置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范围中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意境”的种种内蕴会比较明晰一些。  相似文献   

6.
“有意味的形式”作为 2 0世纪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要美学理论之一 ,其重要的论证依据是后印象派绘画 ,而后印象派绘画无论在作品的“形式”和“意味”方面都具有探讨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赏析和创作“有意味的形式”,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重要任务。要高质量实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课程功能,避免“有任务无任务群”“有任务群无大概念”等任务群学习弊端,可以把“有意味的形式”作为本任务群的大概念,在“形式”与“意味”的有效转换中设置问题群和任务串,以此增强整合育人功能,才能切实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真实,后者面向世界与人生的本真状态。最后,“戏曲意境”理论提升了戏曲地位,使其走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境地,又启迪后来学者,成为“剧诗说”等舞台表演理论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教学艺术应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了解“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有助于理解教学当中追求“有意味”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理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意味”的教学情境创设和“有意味”的合作学习、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0.
英语的比较概念之表达,既有固定的形式,也有借助其他形式来完成的,某些含有比较意味的动词、形容词、介词或介词短语,可以用来帮助实现比较的概念。本文就比较的特殊表达法做了比较仔细的归纳和分析,旨在使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比较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形式”和“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莱夫·贝尔将“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界定为“神秘意味”,并不能视为贬义色彩上的神秘主义。因为不但人的存在需要神圣之维,而且审美也需要这一维度。贝尔的神秘主义的贡献就在于,他始终强调这一维度,并坚持真正的审美情感必然包含着对“纯粹形式”中的“神秘意味”的领会。也许正是贝尔所强调的东西,构成了人的审美和动物“审美”的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12.
“意境说”是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经典概念和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论教学的重点.意境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意境”说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唐朝;第二时期为“意境”说的发展时期,主要是宋朝;第三时期为“意境”说的成熟时期,主要是近代.“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是情景交融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它具有三个审美内涵: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的生成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感悟.“意境说”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让学生运用诗歌的“意境”理论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个人理想和情操与提炼加工后的物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诗歌而言,“意境”就是“诗境”,它是通过“物境”和“心境”来表现诗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诗学所特有的理论。《雪夜林边停留》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同的批评家对它有不同的解读和分析,本文以“意境”理论并比较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名作《江雪》来阅读这首诗歌,发现在异域文化背景下它依然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朱珠 《文教资料》2014,(2):65-66
从塞尚的“和自然平行的结构”到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再到构成主义及风格派的抽象原理.现代主义艺术以“有意味的形式”为设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及训练手法。本文以现代主义诸多要素之一的“线条”为例.在分析其形式与表现的基础上,归结了与此相关的两例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题设计。  相似文献   

15.
克莱夫·贝尔在20世纪针对视觉艺术提出了著名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理论,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代表。其中,贝尔对于“意味”“终极实在”等观点的论述引起了后来学者的探讨,学界对相关观点及论述褒贬不一,而这都无法否认贝尔艺术理论即“有意味的形式”对西方传统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突破与创新,一方面它突破了自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来对再现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强调要重视感官上带来的形式的整体性。这些突破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中独特的重视整体性的知觉冲动与重视超功利性的抽象冲动,这构成贝尔艺术理论突出贡献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8.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说中国山水画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课程内容的精辟分析及重难点的设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0.
谈表比较的“连”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力从句式、句义两个角度考察汉语“连”字句表比较的用法。从句式看,有隐性单句句式A、显性单句句式B1、复句句式B2,三者肯定、否定形式的转换以比较项X、Y的关系为基础,实质上与A式的预设息息相关。从句义看,“连”字句表比较有确实、虚化之分,这两类的差别皆可从形式上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