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除了有人所共知的法典式制定法之外.还有发达的判例法。自西周以来,在有据可查的法制史料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发现古代中国的判例法。特别是宋代以来,以皇家的名义编纂判例已蔚然成风。判例法的形成和发展,同封建社会其他法律形式一样,经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2.
站在一种把法律看作是一种在社会中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立场,而非绝对地把它割裂为由国家制定或是市民社会中形成,认为法律要么只与政府或命令联系,要么只等同于人们的社会习俗及其正义绝对化。通过分析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的互动作用的过程,以期寻求一种二者相互协调又相互补充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论法官造法     
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判例法为主的国家,法官具有根据当前社会的一般价值观念阐释既有判例形成的原则和规则的权力,而在以制定法为主的国家,法官也不能因为制定法的缺位而拒绝裁判。法理上看,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的变动性必然使法律留下某些空白地带,法官自由裁量权必然存在;而我国由于法治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成文法传统,又缺乏适用判例法的经验和复杂的技术,对中国目前来说只有从提高法官素质、增强并规范监督制度等方面着手,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借鉴判例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判例法研究的现状,着重探讨了判例法研究中的观念性错误,试图澄清关于判例制度的一些模糊认识。全文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什么是基本观念错误。2.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判例法。判例不是通常所讲的案例,二者有本质差别。3.中国并不缺乏判例法传统。  相似文献   

5.
宋庆永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2):38-39,50
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法律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可以彼此借鉴法律制度 ,取长补短。从总体上看 ,中国法属法典法 ,但中国也有着深厚的判例法传统。引进和借鉴判例法可以增强法律的民主性 ,保障司法的独立 ,使司法解释更具有确定性 ,从而维护法律的统一与权威。但引进与借鉴不是以判例法取代现实的中国法 ,而是在保存自己特色的同时 ,借鉴其合理性形式 ,当然这种借鉴也不可冒进 ,只能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6.
从判例法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在法律制度中的优越性,通过梳理我国判例法制度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总结出建立合理的判例法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消除传统制定法模式下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固有弊端,以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春秋到秦汉,法律样式经过了从判例法到成文法再到判例法加成文法的混合法过程。混合法在汉代的确立,奠定了判例法在汉代隶属于成文法、与成文法并行不悖的地位。判例法的使用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适应了中国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加快了儒家道德的法律化。判例快速发展的同时,统治者没有协调好成文法与判例法的关系,又为司法官吏徇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这些得失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商判例制度之建立——判例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美判例法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判例法的借鉴意义,在阐述中国建立民商判例制度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民商判例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法律形式可以通过选择加以运用。在具体操作过程可以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种法律形式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根据各自的特点界定其效用范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长,以达致最佳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立法模式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因而判例法不是法律渊源,但是成法因其具有不合目的性,滞后性和模糊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判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成法的这些不足,同时,我国从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判例法的经验基础,因此,应在我国建立起以成法为主,判例法为辅的立法模式。最后,本还从提高社会整体法律意识,加强法官职权和提高法官素质,正确认识成法和判例法的地位以及明确授权给创设判例法的机关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民间法不仅存在于乡土社会,也存在于都市社会。民间法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制定法形成了一种冲突式合作的复杂关系。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看,正是获利机会的出现刺激了民间法的滋生与制定法的回应,二之间的反复博奕,促成了制定法的变迁。从法理学上看,应该特别重视民间法对法律制度变迁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是我国行政法制史上取得的重大立法成就。它为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监督等提供了系统的制度保障,作出了巨大而深远的法治贡献:规范了行政许可权力的行使;遏制了行政许可的泛滥;保护了行政许可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了行政程序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存在着冲突。前者具有多样性、特殊性、伦理性、自觉性特点,后者则具有统一性、规范性、普遍性、强制性特点。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究竟表现在哪里?两者如何构建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试图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保证是担保法律关系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司法实践中,一般保证的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转换与连接,法律和司法解释做出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又有冲突之处,让人们在理解和运用上产生分歧,导致保证人与债权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保证债务无法落实。因此,正确理解保证期间的性质,在理论上甚为重要,厘清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转换时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来,世界两大法系的融合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加强,遵循先例原则已经成为现代法治的普遍要求和基本原则,判例法也应当成为我国的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16.
法典式的立法模式是大陆法系国家立法的理想化模式,法典化程度是衡量大陆法系国家法制建设发达程度的主要的标志.我国环境法的法典化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从环境法调整对象、环境权力体系完善程度、环境法现状看,目前中国环境法不适合法典化.  相似文献   

17.
实施案例教学法是实现法学教育的学术性和技能性一个有效的途径,从阐述案例教学法的产生与意义、方法与原则出发,认为案例教学法不是法学教学方法的简单改变,它涉及到法学教育途径与目标的实现;对法学课堂教学来说,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是我国法学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因此,深入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改革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法学课堂教学中应选取难易适中的,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案例的难易程度,对不同的案例做不同的教学处理,并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  相似文献   

19.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法律基础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案例选编、案例展示、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以及案例的归纳评价四环节紧密联系的案例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做好课前计划、课中引导、课后测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章程是由大学权利机构制定的治校总纲领,它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立法体系以外的且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则,事关高等学校权力配置、发展目标、师生权利义务实现、社会资助与回馈等重大问题,在大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康奈尔大学的大学章程文本的整理,对其大学章程中的大学使命、办学理念、大学事务管理体制、董事会制度、教授治校、章程的制定与修改等方面的分析,建议中国大学章程要彰显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要有可操作性,减少抽象性表述,应对"教授参与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应完善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