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爽 《今传媒》2020,28(1):31-33
媒介素养的发展是当今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任何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都会给媒介素养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从技术发展与媒介素养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当下算法技术的发展为媒介素养培养创造的新生态,并对该生态下的媒介素养进一步的延伸和培养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2.
5G技术下媒介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使得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阐述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媒介形态的影响、5G技术下媒介形态对传播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5G技术背景下媒介的变革和影响。希望能够塑造全新的、有吸引力的媒介环境,引发受众对媒介变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媒介的融合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挑战,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积极的调整,从而来减轻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阐释了媒介融合的内容,并分析了其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南弹唱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乃至其艺术性质本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从发展变迁的视角论述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和现代媒介技术对甘南弹唱艺术及其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并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拓展其发展空间作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技术是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属性,媒介技术一方面形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造就了现代传媒帝国的霸权.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他一直努力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希望和灾难.  相似文献   

6.
高山冰 《传媒》2014,(7):47-50
正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诞生都会给新闻传播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并以其巨大的内力推动着新旧媒体之间力量对比和战略关系的变革。基于信息、网络等技术的互联网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数字化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同时,以其极强的生命力与聚合力推动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对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生态的建构、媒介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面对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新兴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广告业务转移和流失带来的严峻挑战,近年来,中外媒体集团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新途径、新方式,不断提升传统电视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凌 《新闻传播》2012,(3):187-188
当前,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而媒介融合的光辉前景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独特魅力。但我们在看到先进的媒介技术应用给媒介形态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要注意媒介技术对新闻内容生产的影响。而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善媒介的形态,进而生产出高品质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9.
奥运转播:在经济和技术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建平 《传媒》2008,(4):70-7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电视的传播密切相关,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也打上了电视产业发展逻辑的烙印,媒介组织的商业化和新媒体技术变革已经或正在给奥运会的传播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成家 《新闻战线》2012,(12):73-74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正在被媒介实施与推进。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跨媒体合作成为新闻生产活动的常态时,媒介必须转变阻碍自身发展的传统生产管理理念,推动媒介生产经营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优化以及国家5G布局的深入推进,居民生活品质和便捷度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受技术革新影响,各行业迎来巨大变革,广播电视也不例外。5G以更快速、更稳定、更良好的技术领先优势,强势推动着广电业态的重构与调整,给广播电视媒介创造了更宽广的业务发展空间和创新想象空间,在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感受等多元层面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备受新媒体冲击的广播电视媒体迎来新发展契机和关键性突破窗口,同时也给其带来全新的历史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时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借助5G技术优势这股东风助推广播电视媒介布局向更高融合、更多元化拓展,需要探讨深思。本文将从5G技术发展背景出发,研究此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介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创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杨一萌 《新闻世界》2013,(10):315-317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强调了媒介之所以能够对人类产生影响,其关键并不是媒介传递和表达的内容,而是在于技术本身。换言之,这种媒介技术本身就是起到信息传递作用的“讯息”。纵观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期间无不渗透着从机械化到电力化,再到数字化这三次科技革命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在新闻事业中媒介形态、传播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入手,通过史料分析、现象观察等方法,综合论证了人类科技体系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媒介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技术的变革能够改变媒介生态环境,同时也促使传播主体的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技术冲击带来的改变对于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新闻记者执业理念也亟待重塑,其中既有危机也有机遇。面对媒介环境的改变,每一个新闻记者和信息传播者都应该与时俱进,意识到必须重新定位职业记者的角色,用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职业记者的理念重塑和身份确认。  相似文献   

14.
游媛媛 《传媒》2019,(13):84-85
媒介融合时代,通过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特点,简要阐述了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重点从教育定位、课程设置、资源配置三方面入手探讨具体的应对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性。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的产生、发展、演进过程中,"竞争"成为一个凸显的主题.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正斗得难分难解,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网络、手机媒介使媒介的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这就给广大媒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广播新闻,每日发布的消息价值如何?  相似文献   

16.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媒介技术改变了社会资讯的呈现方式,在社会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采用的落后经营方式阻碍了我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贯彻传媒行业转型发展战略,抓住新时代社会信息媒介融合给传媒行业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必须基于受众群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推出全新的节目制作流程,重新定位节目的受众,合理利用传媒资源,基于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投放高质量节目,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媒介环境产生的影响,列举了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推动传统媒体转型、重塑社会传媒格局的正确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手机终端较为流行和普及,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报纸、电视消亡论等各种危言耸听的言论一度给媒体发展带来诸多的恐慌感。对此,传统媒体必须不断创新改革媒介渠道,联合互联网技术,增强媒介的融通性,建立全媒体信息平台,让传统媒体成为与新媒体并存的主流媒体。本文首先对媒介融合进行定义上的诠释,提出互联网与媒介融合发展背景,然后提出互联网与媒介融合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互联网与媒介融合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生产、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融合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依附互联网、手机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机遇。本文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提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需要从理念、技术、内容这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此时微博作为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的代表,它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文章从微博的传播特点出发,重在对媒介融合下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介生态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媒介终端日渐普及的过程中,媒介近用权不断下移,打破了以往政府、媒介和民众之间的传播关系结构。本文以媒介近用权调整为切口,管窥民众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舆论话语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