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通过对参加 1999~ 2 0 0 0年冬训的我国 2 6名优秀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冬训前后体能和基本技术测试和技评结果的分析 ,揭示了参加冬训运动员的体能和基本技术现状 ,以及成绩变化 ,并将运动员部分体能测验结果与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制定的体能测试标准相对比 ,提出了对今后冬训工作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模式与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测试法和多元统计法,对目前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内容及其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的重点应在速度耐力、耐力方面和力量、灵敏方面,并由此建立了可供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采用的部分项目及相应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参加 2 0 0 0~ 2 0 0 1年冬训的我国 2 7名优秀青年女子篮球队运动员冬训前、后体能和基本技术测试和技术评定结果的分析 ,揭示了参加冬训运动员的体能和基本技术的现状与变化 ,并将 2项体能测试结果与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制定的标准相对比 ,为今后冬训工作提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育师友》2021,(2):69-72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深入分析运动员基础体能测试的合理性,并在项群理论基础上,提出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优化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认为,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项目偏离专项、测试方式单一以及评分标准过于绝对,不利于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发展和专项成绩的提高。最后,建议以项群理论为基础,强化基础体能测试的测试项目针对性,将测试方式多元化,评分标准引入过程性评价,考虑基础体能测试与专项体能、专项素质的联系,改善运动员基础体能测试与专项发展的非均衡现状,不断提升基础体能测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06年我国甲级足球队运动员体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YO—YO体能测试标准通过率呈现从波峰向波谷下滑态势,联赛赛制的变化和运动员体能训练与储备不足是其发生的内在因素,中国足协对YO-YO体能测试合格标准的定量偏低和定性不准是其发生的外在因素,体能训练的同步化增长,是改善与提高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体能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参加 2 0 0 0年 - 2 0 0 1年全国排球联赛的 10支我国优秀女排 10 5名运动员的体能测试成绩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揭示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体能现状 ,并与往年的体能测试成绩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我国优秀女排总体体能水平不高 ,特别是冒尖的运动员人数偏少。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及专业逻辑分析法对所设计和筛选的9项体能测试指标,在120名13-15岁男子篮球运动员中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专家筛选后的9项测试指标能反映出15-17岁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发展的总体水平,并最终建立了体能测试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标准。可以在实践训练中作为评价这个群体的体能测试指标,为选材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补齐体能短板,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首次设置运动员体能测试具体标准并且覆盖运动员范围非常广泛,再次证明运动员体能储备的重要性。但是《通知》在体育圈争议不断,本文通过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辩证分析了此文件的必要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引人注目的1997年全国足球甲级队A组第一次体能测试于2月15日在昆明全部结束。 参加这次体能测试的12支甲A俱乐部队和国家队的263名运动员 中,有232人达到及格标准,获得了参加今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比赛资格。占首次体能测试总人数的88%。 另有27名运动员需要补测,他们分别是: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冬季两项女运动员体能监测指标进行了专家筛选和指标测试.以运动成绩为因变量,各指标数据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对入选体能指标进行降维分层,在此基础上将数据标准化Z分处理,初步建立了科学反映我国冬季两项运动员体能监测体系的回归方程,以及体能单项和综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参加 2 0 0 3年全国少年女子篮球比赛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其身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当前我国优秀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在身高方面已达到较高标准 ,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一定差距。据此 ,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篮球运动因具有对抗性、集体性、观赏性和健身性的特点,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为我国最流行的运动方式之一。这项运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性,并且能起到的健身健美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要在自组织的视野下推进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就必须在自组织视野下提高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篮球运动员学习篮球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认识和理解好非线性相互之间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对篮球运动后备人才进行培养。利用涨落机制对篮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掌握开放体系,结合非线性作用和涨落作用来推进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从而达到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状态。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看代表我国高校篮球最高水平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多场比赛录像以及查看CUBA历年的技术统计,发现我国高校篮球队的体能水平是不容乐观的。在比赛中两支球队在篮下的对抗场面较少,进攻节奏较慢,整场比赛的比分较低,尤其是在比赛的最后阶段,由于球员们体能的严重下降,而使得有些球员技术动作开始变形,投篮命中率开始下降,全队及个人的失误开始增多,大大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因此说体能水平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向高水平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高校篮球队体能训练的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高校篮球队的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Concerns about the value of physical testing and apparently declining test performance in junior basketball players prompted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rends in anthropometric and fitness test scores related to recruitment age and recruitment year. The participants were 1011 females and 1087 males entering Basketball Australia's State and National programmes (1862 and 236 players, respectively). Players were tested on 2.6 +/- 2.0 (mean +/- s) occasions over 0.8 +/- 1.0 year. Test scores were adjusted to recruitment age (14-19 years) and recruitment year (1996-2003) using mixed modelling. Effects were estimated by log transformation and expressed as standardized (Cohen) differences in means. National players scored more favourably than State players on all tests, with the differences being generally small (standardized differences, 0.2-0.6) or moderate (0.6-1.2). On all tests, males scored more favourably than females, with large standardized differences (>1.2). Athletes entering at age 16 performed at least moderately better than athletes entering at age 14 on most tests (standardized differences, 0.7-2.1), but test scores often plateaued or began to deteriorate at around 17 years. Some fitness scores deteriorated over the 8-year period, most notably a moderate increase in sprint time and moderate (National male) to large (National female) declines in shuttle run performance. Variation in test scores between National players was generally less than that between State players (ratio of standard deviations, 0.83-1.18). More favourable means and lower variability in athletes of a higher standard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these tests in junior basketball programmes, although secular declines should be a major concern of Australian basketball coaches.  相似文献   

15.
篮球运动训练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结构复杂、多输入、多输出、动态的控制系统.。动态的控制系统是指把篮球运动训练过程理解为在不同的时刻具有不同的状态,在不同的状态下,应用不同的技术训练侧重点。本文将从专项训练角度出发,对篮球运动的技术、战术、体能、心理和智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的选材有一定的困难性,文章通过实践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对高职院校女生进行了篮球队员初级选材原则、选材方法的研究。提出策略:初级选材指标选择要简单易行;初级选材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测试、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相结合;成立篮球协会并加强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7.
在篮球运动当中,专项体能培养是帮助运动员熟练掌握篮球技能并进行实战应用的重要条件。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根据分析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特征,提出了有效培养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的手段与办法,旨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我国少年男子 ( 16~ 17岁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运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以期为教练员更好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依据 ,有助于教练员建立运动员训练档案 ,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 ,本文所选用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测验指标能全面反映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的训练水平 ,所制订的测试成绩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模型经初步应用和验证 ,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 ,可用于评价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体能是篮球技战术学习的基础,体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技战术的掌握。培养篮球专业人才的体育院系在篮球专项课中应该增加专业体能教学内容,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掌握篮球技战术;二可以提高教师、学生在篮球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希望能引起同仁的重视,在每节篮球专项课中拿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培养全面的篮球人才,为我国篮球运动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提升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需求,为今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整理法、专家访谈总结法、逻辑推理分析法等。研究结果和结论:我国篮球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忽视了核心体能的训练,把核心体能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相混淆,导致运动员整体运动素质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