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加坡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的构建,并将基于质量管理的教育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经过数次改革,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从最初“唯分数”的考试评价逐步转向“重素质”的综合评价,评价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考试测评制度、卓越学校制度、校群督导制度。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应该合理运用课程考试评价的结果,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管理,强化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由过去以分数为主,轻过程,重结果转变为以生为本,过程和结果并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心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强化激励、教育功能,并建立和不断完善六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学校自身、课程、教材、课堂、教师和学生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一、对学校自身的评价新课程要求坚决打破以分数为主,唯“升学率”论,以考试成绩衡量办学质量的传统做…  相似文献   

3.
从2006年开始,河北省开始实施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改变以往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为中招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探索实行“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实践成果评价”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试升学办法,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正式走向学校。  相似文献   

4.
“取消分数”抑或“奖励分数”─—以评分制为焦点的现代教学评价改革比较研究余文森分数一直是世界各国最常用的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工具,它是传统教学评价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评分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很难想象,取消了世代相传的评分制,学校还象不象学校...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长春市一学校在小学五年级试行“贷分制”。学生考试成绩差可向老师申请“保密贷分”,等成绩好时再将贷得的分数双倍还上。作为配合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的有益探索,这项“制度”将对校内所有学科和活动进行量化评估,采取“存贷分”方式。此举引发争议无疑是正常的,因为分数是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敏感核心,是我们教育体制的“软肋”。谁也无法否认,现行教育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当然,分数作为一种量化的评价标准,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的分数反映出了学生的哪些素质?其评价内容和方式,是否…  相似文献   

6.
近来,部分学校对小学生素质的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依据“模糊性原则”,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模式。这对于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对于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一概用等级评价取代定量评价的做...  相似文献   

7.
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切实扭转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倾向。2013年6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进入了“绿色GDP”时代。  相似文献   

8.
家教文摘     
惟分数论的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这是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  相似文献   

9.
“片面追求升学率”对高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多年克服“片追”的方案或思路,无效或不对,今后应另寻出路。在“科教兴国”战略下,“追求”无可指责,且对国家有利。“片追”的责任在于没有适应双重任务的评价制度。高考改革应避免四个“误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高考”;“一次考试定终身”;“降低高考难度以减轻负担”;“唯分数录取”。建议:建立“招考分立”的体制,健全法制;向全国招生的学校,全国统考;健全报送制度,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学校评价制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就评价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合格评估,以学校鉴定制为代表;水平评估,以教育绩效责任制为代表;选优评估,以评选“蓝带学校”和“新美国高中”为代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刊将对美国教育评价制度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以呼应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工学校对人才规格要求的不断提高,招生制度改革的日趋深化,笔者认为招收适量的保送生,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招收保送生,目的在于改革和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招收保送生,可以从一次考试“看一时”转变到注重平时“看一贯”,有助于改变“一次考试定取舍”的弊病,从文化考试“看分数”转变到全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评价体系的改革又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评价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验,也是本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过分看重分数和名次,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虽然近年来对学生的评价有所改进,但总的来说仍然跳不出“分数”这个圈子。因此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就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就中小学考试分数公布现状;教师、家长及学生对分数能否作为隐私的看法以及看法产生的原因与影响等核心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是学校应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制定分数公布制度,制度应充满人文关怀;二是家长应把握好知情权与尊重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价制度,在公布分数与保护学生隐私之间寻找相对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格健全、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卓越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特点,过去那种高分低能的人才己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改革评价制度、破除分数崇拜迫在眉睫。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尖锐地指出:“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分数崇拜的支柱,不改变这个支柱,教育观念就难以转变,分数崇拜就难以破除”。“考试制度不改革,学无宁日,教无宁日。”以往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改进和激励功能;评价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成绩和分数”、“纪律与品德”依然是主要评价标准。可以说,教育评价的滞后已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教育的素质化进程。因此,探索科学、客观且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已在各地展开,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在教师、校长聘任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完善聘任形式、激励教师不断进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虽然新课程倡导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但是,目前评价基础教育办得优劣的标准主要看升学率、重点学校的录取率。学校不得不顺应地方政府“唯升学率为上”的意志,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便成了衡量教师是否“下课”的主要依据,分数就成为控制教师工作的“可怕的魔杖”。于是,领导就变成了监工,教师和学生成了管教的对象。教…  相似文献   

17.
家教短讯     
《家教指南》2004,(2):34-35
教育部:应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惟分数论的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这是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多元评价学生。教育部提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问题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评价制度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发展既可能会因科学的评价而获得有益的发展路向和策略,也可能因不合理的评价而陷入困境。就海原县第二中学而言,学校能有今天的变化,与学校科学的评价制度改革是分不开的。一、学校评价制度应以德育为核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情感铸就魅力,思想决定人生,生活培育人才。”人要发展,离不开正确思想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阿莫纳什维利极力反对用数字化的抽象符号评价学生,他提出的“无分数评价”对我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当前教育生态系统下,学校彻底取消分数评价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应理性看待分数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把评价渗透于教学之中,倡导欣赏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方式,回归评价本色。  相似文献   

20.
组织文化就是组织所具有的个性,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组织人员所持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视觉形象的综合体现。“应试”制度下的学校组织文化是以“分数”为核心的,“分数”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呼吸”,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