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根据该标准,今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选拔,德行、专业、管理能力等指标缺一不可。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2013]3号)(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发的第一个校长专业标准,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基础性、规范性文件。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我国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走上了科学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校长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组织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我国2013年和2015年先后颁布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但其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出现了“政策空传”现象。这与专业标准本身的模糊性、专业标准政策工具缺位、专业标准元政策配套不足、政策执行主体专业素质欠佳、政策执行与政策环境割裂等因素有关。校长专业标准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政策目标和内容的模糊性,进而引发政策工具的模糊性。政策执行所处的大环境背景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和不可抗性。改善校长专业标准执行效果,应观照执行主体专业化水平和元政策配套两个层面,通过二维互动的校长专业标准执行动力机制,提升校长专业标准执行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校长专业标准执行元政策的外在动力实现校长专业标准的有效执行,以此保证政策得到合理科学的执行,有效推进校长专业标准的落地,提升校长专业水平,保障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在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的第四条"引领教师成长"中,从第31条到第40条共制定了10条标准,包括"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方面。作为县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者,我深知校长在引领教师成长上所起的作用,正如《校长专业标准》中指出"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  相似文献   

5.
从近年来主流话语体系的表达来看,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转化,意味着文化建设的重心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向。基于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彰显教育主张,越来越成为一种办学需求。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也把“营造育人文化”作为六大专业职责之一,并对校长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诸多要求。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成“品”和校长成“家”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一个基本共识。然而,纵观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可谓问题众多、误区重重,原因大多为忽视了以核心理念为逻辑起点进行文化建设的构架与实施。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是方向性指南和衡量教师建设水平的杠杆。认识“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价值意义,明确其基本概念内涵和引领性特征,对于科学研制“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快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制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首先必须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具体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细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内容,可划分为以教师职称与技术职位为基础的认定标准,以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为核心的认定标准,以实践经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养为重点的认定标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是:健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提升路径,加强“双师型”教师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提升“双师型”教师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8.
栾学东 《中国教师》2013,(23):79-80
如何依据《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简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  相似文献   

9.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3,(2):79-79
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胡惠明 《教师》2013,(7):5-8
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3年2月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2013]3号)(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为便于组织学习,下面对《专业标准》进行解读。一、为什么要出台《专业标准》?⒈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与评价的需要目前,全国有普通中小学校31万多  相似文献   

11.
《河北教育》2011,(5):32-32
周冬祥在《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造就教育家型校长》中指出,推进校长专业化,就要改变“校长官员化”管理模式,把校长的管理从实际上存在的“准公务员”范围内剥离出来,按照学校教育的学年制度和校长专业标准,由学校主办方组织实施人事管理。政府主办学校的校长管理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负责,非政府主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校长管理由学校的主办方负责,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学校主办方协商,委托合法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依据教育法规要求对校长进行专业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12.
英国《国家校长标准》于1 998年开始实施,十余年来在英国校长培训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实施了国家级校长专业资格培训项目.这一培训项目将“资格培训”与《标准》联系起来,基于《标准》选拔参训人员,确保其具有达到《标准》要求的基础;培训内容切合《标准》,使参训人员可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资格培训”法制化,为《标准》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资格培训”机构专业化,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专业保障,实现了《标准》从“文本”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基础。基于培养优秀“双师型”教师,本文主要探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住的原则、重要性及其指标体系,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订校长专业标准对于校长的选拔和管理以及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在深度访谈和座谈会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同时借鉴英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了我国制订校长专业标准所应把握的原则及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5):F0004-F0004
1.移动互联时代,如何更新培训观念,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新方法,优化“国培计划”方案。2.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及教师准人机制,构建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3.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校长培训模式,提高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领导能力。4.研究名师专业发展规律、教学特色和风格,探索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邓正容 《中学教育》2011,8(2):66-70,65
新西兰于1998年颁布了《中小学校长标准暂行条例》,随后又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先后颁布了修订后的《小学校长标准》和《中学校长标准》。新的校长标准包含文化构建、教学领导、系统管理以及合作和伙伴构建四个方面。新的校长标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校长的教学领导职责等核心价值,这对我国校长专业标准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家层面教师专业标准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介绍美国国家层面的教师专业标准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的基础上,对美国国家层面两个具有影响力的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及“社会学科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解析。最后,作者就建立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规范和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今年年初,我国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新时期我国校长必须履行的专业职责提出了六方面的角色要求,即校长要成为学校发展的规划者、育人文化的营造者、课程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内部管理的优化者以及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开始研究教师专业标准与高校师范生培养相结合。2012年,我国教育部相继颁布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从政策层面要求教师的培养与成长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当前的教师专业标准与高校师范生培养研究,主要通过“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来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国内一些师范院校对此做出了实践尝试,但还存在着理论架构不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一体化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不完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订中小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已成为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中小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将有助于推进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建设,提高中小学学校管理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从社会视角、教育角色、功能定位、价值意义、标准界定、方法选择和行动计划七个角度,阐述中小学校校长职业专业标准开发的一些思考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