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行为认知量表,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2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功能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教师的"感知行为控制"认知高于男性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教学主体规范"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对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教龄、职位、职称、年收入、政治面貌的教师对教学行为意图认知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安徽省高职院校中随机选取了7所院校的581名教师为被试,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较高,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其主观幸福感总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分数。高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在部分年龄段方面差异显著;在是否担任辅导员、所从教学校的示范等级方面差异边缘显著;在不同性别、学历、职称、教龄、婚姻状况、收入状况上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讨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业选择时更注重未来的发展,同时希望有可靠的劳保,对于声望地位则最不注重;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年薪和职业兴趣类型者中,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相似;在辅导员队伍中,社会型者居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全国14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抽样调查发现,60%以上样本高职院校教师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压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环境压力和科研压力较大,男性教师的学生行为压力大于女性教师,11~15年教龄教师的职业压力最大,国家骨干院校教师职业压力高于示范院校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应兼顾严谨管理与和谐氛围营造,避免管理环境高压化;加强科研管理与服务,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加强关注11~15年教龄教师群体,缓解该群体教师"家庭-工作"冲突,以缓释教师职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方法:采用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Iackson于1986年编制的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ES)对223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最严重。其次是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程度最轻;男性英语教师的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英语教师;副高职称的英语教师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英语教师和中级职称的英语教师:周学时超过20节的英语教师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周学时6-12节和14-20节的英语教师。结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并且在性别、职称、工作量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现状,采用《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问卷对安徽省202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在情绪劳动的表面行为、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有差异;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专业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工作因素中的所教学科、收入水平、从教原因、是否参加过培训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小学教师使用被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多,其次是主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少是表面行为策略;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受个体和工作中的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268名参与重庆市国培的中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其角色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承担专业课的中职教师角色冲突显著高于公共课的教师;其他专业的中职教师角色压力显著高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同教龄、职称的中职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压力存在显著差异.(2)骨干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显著高于普通教师;不同年龄、教龄的中职教师在情绪调控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识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级职称的中职教师在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辨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上显著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3)中职教师角色压力各维度和情绪管理各维度呈不同程度的相关;其角色模糊是情绪调控力、情绪辨识力和情绪运用力的有效预测变量,其角色冲突和角色负荷是情绪理解力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9,(2):84-89
研究基于5所高校的274份问卷,探讨大学教师元情绪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并验证大学教师元情绪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数据表明,大学教师元情绪水平较高,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但元情绪各维度水平发展不平衡;大学教师元情绪的个别维度在性别、学科、年龄、职称和教龄上有显著差异;大学教师元情绪及各维度同工作绩效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师"职业高原"现象个体成因类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12所高职院校302名专任教师的调查发现: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高原现象,其个体成因类型按照认同程度可依次分为压力型、瓶颈型、安逸型、边缘型.同时,本调查对高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科背景、性别、所在地区等因素在职业高原的各成因类型上的差异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高职教师突破"职业高原"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明显且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2)不同性别、不同教龄高职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教师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上差异极其显著。3)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20所地方本科院校的500名教师作为调查样本,从群体认同、共享领域和共享规则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对学习共同体的认知水平,并从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四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对学习共同体的认知差异。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教师群体认同水平整体较高,认可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共享领域偏向利于自己,弱化他人利益;共享规则倾向于资金专项化、制度和政策精准化;女性、年轻、低学历、低教龄和低职称教师更愿意加入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素质、公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较不合理;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系统化培训及个人持续学习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从优化学历、职称结构,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善考评制度;加强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三方面促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成年男性和女性在情绪表达性(乐于表达情绪和抑制情绪)上的差异,共计102名成人参加了此次研究,填写了情绪表达性量表。研究结果表明:(1)成年女性和男性的情绪表达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性在情绪表达的自我观念方面和男性存在显著差异;(2)成人在情绪表达上的年龄差异不显著;(3)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人员(除艺术类)情绪表达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小学教师的情绪劳动现状,系统探讨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采用情绪劳动策略量表、情绪枯竭量表、生心紧张量表、心理不真实感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对290名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教龄和职称的教师在采用三种情绪劳动策略的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情绪劳动策略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状况、成因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改进版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参试人员总体情绪衰竭现象较严重,去个性化、低成就感情况较好;②男性组情绪衰竭现象较女性组严重;③研究生学历组情绪衰竭现象较严重,与大专学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助理研究员职称组情绪衰竭现象较严重,与副研究员职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职业倦怠主要出现在学历较高或职称较低的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中;②管理层重视、必要的激励措施、加强个体心理疏导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MBI),对240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情感耗竭程度偏高,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成就感较高;教龄、职称、学位、周课时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人口因素、职业因素、教育因素三个方面的9个因素为依据,编制了9个单选题,对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86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方法,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特征和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认同度较高,其中对职业行为认同最高,对职业声望认同最低。教师的性别、婚否、年龄、职称、职业声望、择业动机等因素,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成长,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与《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对常州187名高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高职教师在开放性分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老教师在神经质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新教师,而新教师在宜人性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教龄的教师;整体上看,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且高职女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程度显著高于男教师,老教师的个人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新教师,职称高低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无显著影响,但高职称的高职教师往往表现出高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严谨性和宜人性对高职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神经质则对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法学教育教师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教育背景等方面密切相关,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变化曲线随着教龄等的不同呈现明显的变化,如与学历水平成反比例关系,具有留学背景的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低,中青年女性法学教师是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群体。为此,应建立健全女性法学教师参与院校决策的制度支持系统,在评价的量化标准中体现对女性法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