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张友鸾先生新闻实践活动的梳理,系统总结了张友鸾先生的新闻思想,并探究了其对创办电视新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友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报人,于1990年7月23日病逝,享年86岁。在他逝世十周年(2000年7月23日)到来之前,曾在上海《立报》第一任总编辑张友鸾领导下工作过的于友同志及新闻界其他一些老同志,建议出版一本纪念文集。 由于“文集”编辑组和上海文汇出版社的通力合作,这本包括张友鸾年谱、墓志铭、几十篇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著名报人、作家张友鸾先生逝世十周年而编辑的《张友鸾纪念文集》,近日已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张友鸾先生是安徽安庆人.1922年入平民大学,受知邵飘萍,主编京报文学周刊;奉老师李大钊命主办国民晚报.后又为世界日报、民生报、新民报、立报总编辑,复主南京人报.由北而南,由东到西,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先后服务于14家报纸.1953年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注释《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并从事文学创作. 这本纪念文集包含张友鸾先生年谱、纪念文章、生平轶事等部分,收录文章50多篇,照片20多幅,生动记录了这位报人、作家为发展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4.
特殊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张友鸾新闻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近三十年报业生涯中,他一直追求真理、呼吁和平,积极为民立言,坚持小报大办、首尾并重,努力实施小型报理念,并将文学因素有效注入报纸副刊中。本文试着解析张友鸾的这些新闻思想及新闻实践,以期带给当代新闻工作者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5.
1925年夏,北京《世界日报》招考编辑。我以自写自编的一张16开小报投稿获选,后经社长成舍我面试,充任编辑。当时该报总编辑是张恨水,分发稿件的要闻编辑是张友鸾。初见张友鸾,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戴近视镜、笑吟吟的翩翩少年。他指点我有关编辑的初步程序和技巧。他长我半岁,肄业于平民大学新闻系;我肄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日常言谈间,气味相投。若干年后,一次闲聊中提到我那张作为考卷  相似文献   

6.
标点和数字     
王乾荣 《传媒》2002,(1):50-51
我读过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发现与他打交道的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  相似文献   

7.
忆张大先生     
我和“新民报三张”都曾同事过,但在年龄上与之却有一代之隔。我视他们为师,他们却谦虚地视我为友。工作之余,我们一起聊天、饮酒、下棋、打牌,从未感到有什么“代沟”存在于我们之中。平时,我随大家一直称张友鸾为张大先生。他透彻世情,言语幽默,让人感到他有一颗质朴善良的童心,在他面前从没有拘束之感。张友鸾先生似乎是天生的总编辑之才。诚如他自己所说的,“18岁读大学新闻系,21岁参加报社工作,一直是‘总  相似文献   

8.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为适应战况,由南京移驻重庆”的宣言。《新民报》于同月27日撤离南京,西迁重庆。该报第一任总编辑张友鸾老兄举家入蜀,他又回到报社工作。在漫天烽火中,沦陷区的难胞纷纷涌到重庆来,有“瓦片”可吃的房东们,乘机抬高房租。友鸾家老小三代,人口颇多,无力负担高额租金,遂在报社编辑部和印刷厂旁修建草房数间。落成之日,张恨水兄为之题名曰“惨庐”。“惨庐”主人张友鸾身居陋室,怡然自得,他所萦绕于怀的,则是抗战前途,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已。  相似文献   

9.
张友鸾在去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是蜜蜂,不是苍蝇"一文中,硬说现在记者不被尊重和信任,"没有社会地位","逢人低三等".他提出什么"记者不讨厌,不是好记者"的口号,甚至扬言"不到新闻工作者获得应有的、适当的社会地位,决不罢休".看,他多么"关心"记者啊!然而,我们都知道,党向来就是尊重和信任忠于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报纸是党进行思想工作的最有力的武器,党决不会把这个重要的武器,交给不能被尊重和信任的人去掌握.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也是尊重和信任的.他  相似文献   

10.
张京 《出版参考》2004,(11):26-30
陈铭德:日后被称为“刘备”的人,邓季惺:众英雄追随的女报人,张友鸾:清瀛幽默、风雅率真,张慧剑:“副刊圣手”,赵超构:天生老成的国际新闻评论家,张恨水:不谈风月论政事,  相似文献   

11.
名人与题目     
张友鸾信手拈来老报人张友鸾,是我国新闻界老一辈中的“多面手”。40年代,他在重庆主持《新民报》编辑部工作时,经常亲自撰写标题,设计版面。他制作的标题,隽永幽默,含蓄清新,别具一格。至今仍为读者津津乐道的,是他在有关气象预测山城苦雨的一则标题:  相似文献   

12.
《南京人报》于1949年7月7日复刊。新组建的编辑部里,有原先的老人,又有来自各方面的新人,情况比较复杂。好的是大家革会热情高涨,东方红歌声几乎终日不离口,所以工作中的意见分歧,生活上的待遇高低,大家多能正确对待。加之社长张友鸾先生有丰富的办报经验和宽厚待人的长音风范,报纸很快打开了局面。当时张先生和大家一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04,(11):25-25
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真是十分苛刻,仅以1941年重庆《新民报》晚刊在11月、12月二个月的统计,共开人大小小“天窗”65个!而在11月5日到22日的18天中,消息和文章被删减、扣压者,竟有30起!张友鸾按奈不住心中的不平,以“悠然”的笔名,写作了《剪草狂》一文:  相似文献   

14.
得知张友鸾先生在南京过世,我不禁心酸泪涌,立即到电报局发去唁电,表示对友鸾师半个多世纪来对我教育培养的怀念。 1938年4月,重庆《新民报》刊登启事,公开招考记者。当时有100多名青年投稿应考。结果,李廷瑛和一位姓何的还有我,得到通知说被录取了。5月1日,我们三人按规定的时间,手持录取通知到七星岗报社报道。李廷瑛和我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新华文摘》上读了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号,王利器“一逗到底”。标点符号的使用,体现着作者的风格。舒芜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  相似文献   

16.
耿法 《新闻采编》2005,(1):37-37
过去报纸的总编大多亦是报社主笔,重要的社论、评论往往由老总亲自动笔撰写。总编不仅在新闻上是内行,在文学上也颇有功底,一些笔力雄健老辣的杂文、随笔经常出自于老总笔下。解放前京报的邵飘萍、大公报的张季鸾、南京人报和新民报的张友鸾等,皆是著名的老报人,身为老总每天要处理繁忙的编务,但依然笔耕不辍,文名远播。解放后这样的老总依然不少,譬如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便是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7.
1935年9月,上海创刊了一张特色鲜明的四开小型报——《立报》。为它的诞生打响第一炮的总编辑,就是当时被誉为编辑全才的张友鸾先生。当年,在立报编辑部里集中了一批颇有名望的编辑记者,如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作家谢六逸,著名报刊连载小说作家张恨水,擅长写小评论的老报人严谔声,以及中共地下党员、新闻宣传多面手恽逸群等。在外勤记者中有谢六逸的高足舒宗侨和熊岳兰,以及熟悉文艺界情况的钱台生、张常人等。正是这些为国家、民族灾难而痛心疾首的爱国报人  相似文献   

18.
张友鸾先生在《新闻旧话》“号外的来历”一节中,谈到了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病重时各报发号外的情况,并就此讲到了号外的来历。据我们所知,在我国,第一次出“号外”的是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字林西报,一八八三年它用号外报道了法帝国主义侵略越南的消息,因为是用英文刊出,所知者甚少,影响不大。中文报纸的第一份“号外”,是申报一八八四年八月六日下午七时发出的,报道的是中法战争的情况。当天下午六点三十分,该报接到了驻福州记者拍回的“驻榕法舰尚无动静”的专电,立即印出传单式  相似文献   

19.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新民晚报》是一份日出四开两张的报纸,共计八个版面,单是副刊《夜光杯》就占了两版,四分天下有其一,可见副刊在该报所处地位之重要。《夜光杯》是一个历史名称。上海解放前,《新民报》有三个副刊,其中一个就叫《夜光杯》,刊登杂文、散文、掌故、小品。其余两个副刊,一个叫《夜花园》,刊登影剧文章;一个叫《十字街头》,反映社会生活。我曾经是《夜光杯》、《夜花园》的投稿者。现在的《夜光杯》所继承的传统,主要是上述三个副刊的综合。《新民报》创刊于1929年。1989年正是它的60华诞。如要追溯历史渊源,还可以举出早年几位创立副刊风格的名家如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等先生,他们流风余韵,也给了我们这些后继者以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