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敦煌讲唱文学作品,是敦煌文学里极富特色的部分。它有近200个写、印本,包括着变文、讲经文、押座文、因缘、词文、话本、俗赋等诸多体制,并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初唐至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这些讲唱文学作品,尽管有篇幅较短的押座文和以通俗语言演绎佛经的讲经文,以及以编织故事情节与刻划人物见常的变文、因缘、词文、话本、  相似文献   

2.
敦煌讲唱文学是在唐代商业经济发达,都市繁荣的基础上,适应市民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艺形式。它种类繁多,有变文、词文、讲经文、话本、故事赋等;体制多样,既有说唱兼行的变文、讲经文,又有只唱不说的词文,或只说不唱的话本,还有介于说唱之间韵诵体的故事赋等等。  相似文献   

3.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4.
说“变文”     
关于什么是变文、变文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历来众说纷坛。“变文”与“变相”是相辅而行的,是“变相”的说明文。“讲唱”,是“变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中国本上固有的东西。但“变文”不同于“讲经文”、“诗话”、“话本”等其它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不能以“变文”一词笼统称之。  相似文献   

5.
对变文的源和流概而言之有三:外来说,本土说,合流说.通过从传统文学对"变"的解释看非佛教变文及从经文和"变"的关系看佛教变文的论述,证明变文这种体裁源于中国本土文学,形式多样是题材不同而非体裁之异.  相似文献   

6.
《丑女缘起》变文的故事内容取材于佛经《贤愚经》,其中的《波斯匿王女金刚品》就是它的佛经原型。它对佛经原型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造,大大丰富发展了佛经原型,在追求世俗化、本土化、通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丰富通俗文学的宝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俗讲新考     
俗讲是唐、五代时期在三长月举行的劝俗人施财输物的佛教法会。俗讲包括讲经和受斋戒,俗讲仪式与之相对应。佛经、讲经文、变文、因缘文和受八关斋戒文等都可以是俗讲的话本,但它们并非只是俗讲的话本。目前学术界对俗讲的界定有泛化之嫌,对俗讲话本的认识则有窄化之失。  相似文献   

8.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儒释道有关变文文献的考辨出发 ,确定释家变文的原初意义 ,就文体而言 ,是指对佛教经典的通俗化变易 ,就文本而言是指讲经文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献佛经变文中斗法场景所敷演的充满魔幻色彩的能力源于佛教"神通"。"变文"之"变"字即"神通现变"之意。变文作者对"神通"大肆敷演,使变文生动精彩,增强了变文的故事性,客观上提高了变文作者群体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吸引了变文读者或听众对佛法的信奉,促使信众布施,增加了寺院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其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以敦煌变文、诸宫调及宋元话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从标题、正文两方面考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体制特点,认为其体制既"新"且"旧",既上承变文又有所突破,既接近宋元话本又稍嫌粗糙,它当是变文朝宋元话本过渡的民间口头说话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绪说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有关敦煌壁画“榜题”和敦煌卷子中抄录榜题的情况。先粗略地说明个人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一)汉化佛教石窟和寺院中某种“经变”壁画的内容,是严格地反映了与之相对应的某部佛经经文的内容么?  相似文献   

13.
变文这一盛行于唐代的讲唱文学,依其内容可以分为讲经与讲史.讲经的变文虽是讲唱佛经故事,但已经消弱了宗教的迷信色彩;讲史的变文多讲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但有较多的敷衍成分,富有文学的意趣,且具民间文学的特点,因而最受群众喜爱.本文既是一篇探讨讲史变文《伍子胥变文》嬗变轨迹的文字.作者试图用发展的眼光、比较的方法,就《伍子胥变文》在主题、情节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正史和传说的继承与发展作一番详审的探讨,从而说明了民间文学创作贴近人民、体现人民意志与愿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变文是转变伎艺所用的文学底本,亦称变、缘、因缘、缘起。现存变文均作于唐五代。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变文的产生跟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跟当时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联系。唐朝是佛教盛行的时代,一些佛教僧徒为了招徕听众,广泛地宣传教义,吸取汉民族文学固有的样式,结合外来佛经原有的形式,创造了具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是中国变文作者以中国固有的文学样式为基础,在演唱过程中发展完善的一种讲唱文体,它成为我国说唱文学的先躯,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小说,戏曲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敦煌变文在唐朝达到成熟阶段。鲁迅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  相似文献   

16.
西北师大敦煌学研究所组织翻译的《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以下简称《叙录》)一书 ,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分上下册 ,1 1 0万字。《叙录》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孟列夫主编的《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第一、二册译本。《叙录》虽然仅涉及约 30 0 0号文献 ,只占俄藏总量的 1 /6,但毕竟使其面目为世人所知。《叙录》内容主要是佛经 ,非佛经作品较少。但这些非佛经作品和少部分经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有些是独一无二的孤本 ,有些是珍本。如《郑虔残札》、《孟兰盆经讲经文》、《曹宗寿造帙疏》、《建中三年三月廿七日授…  相似文献   

17.
正黄征、张涌泉先生所著《敦煌变文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一)》有一句:"狂痴心,煎似锅,焰焰添莘(薪)天猛"。其中的""字,虽然经过蒋礼鸿、黄征、张涌泉等先生反复考释,但仍未得到确解。《中国语文》2005年第3期发表蒋宗福先生《释敦煌变文""字》(以下简称蒋文)一文,  相似文献   

18.
正经常听老师们说:"这个考题在试卷上都做了好几遍了,也讲了好几次了,考试时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师反复讲,学生反复错的"现象呢?首先,我们要反思其过程本身:1.有些试卷讲评课,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一讲到底,从试卷的第一题到最后一题,想把自己想到的、知道的都告诉学生,最终成了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思考与参与的时间。这节课也只能说学生听过了而不能说学生学会了。2.讲评课变成了"批评课"。在课上常听到老师  相似文献   

19.
宝卷与变文的继承关系,前贤们已经沦定:郑振锋先生说:"宝卷确为变文的长房子孙,一直承袭其遗产以至于今的."李世喻先生说:"宝卷是一种独立的民间作品,是变文、说经的子孙,不是他们的别称."苏莹辉先生说:"我国的民间文学,如宝卷、弹词、鼓子词等,实皆导源于唐代俗讲、变文"变文的韵式,至今还为宝卷、弹词、鼓子词所保存."近来,段平先生说:"河西宝卷来自敦煌变文,它就是活着的敦煌文学."唐代的变文已经湮没不传,今天已无法见到它的全貌,仅能见到敦煌藏经洞出土的  相似文献   

20.
有人以为《敦煌变文校注》使敦煌变文研究接近完成。笔者再取原卷之复印件并参之以相关论文重新校读 ,发现有不少可商之处。本文仅《维摩诘经讲经文》不足之处指出 13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