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 《今传媒》2006,(1):31-32
2005年底,一个名叫洪战辉的普通大学生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感动了整个中国:12年前,洪战辉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摔死了他不到1岁的妹妹,后来又捡来了一个弃婴。其母亲不堪忍受家庭的重担离家出走,养育这位捡来的小妹妹和照顾患病的父亲,就成了13岁的洪战辉独立负担的责任。他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其艰辛自不待言。12年后,已经是湖南怀化学院一名大学生的洪战辉继续带着妹妹在大学生活。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他的事迹被媒体获知,引起媒体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在2005年的岁末,他的名字和他那传奇般…  相似文献   

2.
从2005年12月6日以来,各大新闻媒体对一位河南周口籍,湖南怀化学院上大三的学生洪战辉连篇累牍的报道,让我们忘记了超级女声,喧闹的韩剧里的青春偶像,而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有了更真切的认识。洪战辉,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带着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但一个大学生携妹求学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思索还远不止于此,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洪战辉的仁爱之心,做事的责任感,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足以承担一个时代‘道德英雄’偶像的称号。”洪战辉身上透出的是一种朴实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有别于时尚明星的感召力,又是一种亟待发扬的榜样的力量。我们的地市报在这个典型报道中也有所作为:《怀化日报》在2004年就发现并开始报道,《郑州晚报》与新浪网联合开展结合洪战辉的事迹对青少年道德观进行调查,《周口日报》,《周口晚报》派记者跟踪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  相似文献   

4.
12年前,我们不认识洪战辉,不知道就在那一年8月,他的父亲疯了,疯了以后的父亲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摔死了他可爱娇小的妹妹;12年前,我们不认识洪趁趁,那年农历12月23日,她被一个患了间歇性精神病的父  相似文献   

5.
郭雁 《新闻知识》2006,(6):61-63
2006年2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中,十大人物一一亮相。他们是:魏青刚、丛飞、费俊龙、聂海胜、黄伯云、李春燕、洪占辉、陈健、邰丽华、杨业功、王顺友(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并列)。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故事。央视给洪战辉的颁奖词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  相似文献   

6.
四年来,天真的玛菲尔一直深信:父亲之所以一直没回家,是因为他在宾州经营着一家大型采煤场忙得脱不开身。当玛菲尔和两个弟弟想念父亲时,母亲就安慰他们:“采煤场一般要经营四年才能稳定,到那时父亲就能回来看我们了!”  相似文献   

7.
远去的父亲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4,(11):55-57
真的不明白,2004年10月6日,对于我来说,是怎样一个沉重的日子啊!傍晚的7点钟,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手机里一个声音说,我的父亲不行了。7点半钟的样子,手机里那个声音又说,我的父亲掉气了。如果手机里那个声音不是我的亲弟弟,我立即就会骂他一句:“你他妈的父亲掉气了呢!”  相似文献   

8.
阴谋与孝道     
《二十四孝》的故事曾经感动中国,不过现在看来,这些故事其实很雷人。 第一个故事是《孝感动天》,故事的主角是舜。舜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瞽叟是个盲人,在舜的母亲去世后娶了继母,生下小儿子象。这个家庭的人口构成并不复杂,却发生了一系列怪异的事隋。舜的父亲伙同继母、弟弟,多次企图谋杀他。一次,父亲让他修补谷仓顶,在他爬上去之后,却在谷仓下纵火。舜看来是个物理学爱好者,他手持两个斗笠,靠着这两个“微型降落伞”安全落地,然后像没事人似地回到家里,依然对凶手们很好,耐心等待下一次谋杀。  相似文献   

9.
爱你不后悔     
晓鹏 《新闻天地》2005,(2):31-33
夫染艾滋,大难临头妻自“飞”。今年32岁的李本刚是四川资中县公民镇大井村的村民。1992年初,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南下广东珠海打工。而他的弟弟李彬则跟着父亲一起前往河南南阳靠出卖劳力挣钱。李本刚到珠海后,由于没多少文化,也没有技术,所以他只得在一个建筑工地打零工。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匾额的制作,也有一番过程。这块匾额,非一般人能写,必须请名家。时任国民政府委员的谭延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写得一手漂亮的正楷大字。国民政府秘书处的人员经过磋商,认为由他来写非常合适。但当秘书处的人员将此意告诉谭延时,他却说,他的字不如他弟弟写得好,说他弟弟在上海卖字,你们找他去写吧。谭说的这位弟弟叫谭泽,谭泽的字确实写得好。原来,谭氏兄弟的父亲是清末大官僚谭仲麟,做过陕甘总督和直隶总督,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颇有交往,常有书信往来,还互相馈赠食品,收礼后都写回据。翁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求他的字…  相似文献   

11.
人世间竟有如此奇异、残忍的兄长,他为了谋财,竟将亲弟弟活生生的性命作为骗取保险金的投资“本钱”。为此,他欺骗、怂恿弟弟去投了保。然后,他真的雇佣凶手杀死了弟弟……  相似文献   

12.
一八六七年九月三日,瑞典马拉伦湖上有只船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船身晃动,浓烟滚滚。人们惊恐地喊道:“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正当人们要冲进去的时候,从硝烟里扑出来一个面孔乌黑、浑身是血的人,他狂呼着:“成功了!成功了!”这就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一段故事。在这之前的四年时间里,诺贝尔进行了四百多次试验。其中一次把实验室炸飞了,他弟弟和他的四名助手当场炸死。他父亲惊吓、伤  相似文献   

13.
作为洪战辉家乡的新闻媒体,周口日报社在2005年12月7日获悉洪战辉携妹求学这一新闻线索后,报社党组、编委会立即组织精兵强将,经过精心策划,日报、晚报、网站联动,对洪战辉的事迹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据统计,仅从12月13日至20日,《周口日报》、《周口晚报》就刊发有关洪战辉的各类文字报道40余篇、近6万字,图片20多幅;周口日报社网站——中华龙都网从12月8日就发布了有关洪战辉的专题报道集,并开办了专题讨论区。深入的报道,超强的宣传声势,让洪战辉这一“新时代的道德楷模”走进了千家万户,引起了周口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如今,一个“学习洪战辉,弘扬传统美德”的热潮正在周口大地上形成。  相似文献   

14.
张心泉 《湖北档案》2013,(10):25-26
父亲在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前夕,将一个他精心保管了几十年的小樟木盒子郑重的交到我最小弟弟的手中,弟弟自知那默默的嘱托重千斤,  相似文献   

15.
李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和通讯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于1910年生于湖南浏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党派他从延安到上海,担负中共中央驻沪电台与延安党中央电台的秘密通报工作。他生前曾三次被敌人逮捕,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翁李侠的光辉形象,就是以李白等人的光辉事迹为素材而创作的。 李白生前为了能在艰险的环境中更隐蔽地进行党的秘密通讯工作,曾用李华初、李朴、李静安等化名,与在家乡的父亲和弟弟们通信。李白烈士留下的亲笔遗书,在解放后由他的爱人裘慧英捐献给国家有关部门保藏。这些遗书共18封,大部分是用毛笔写的,也有用钢笔写的,字迹均清秀、挺拔,弥足珍贵。遗书很大一部分是写给他父亲、弟弟等家属的,现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存并精装成册,便于阅览。另有一封书信,是他1949年在狱中写给裘慧英的最后一封遗书,一直由裘慧英保存,文革动乱期间,裘慧英被抄家,这封遗书随即丢失,至今仍无着落,幸好以前曾拍摄照片,总算保存下来。 在敌特猖獗的反动统治区,李白要与家乡父亲等通信,是极不容易的,他的大部分信件都要由别人转送,而且信内也只能写一般的生活琐事。这些信件所写的内容看来虽极平常,但仔细品味,可  相似文献   

16.
陈文昭板话     
“幼年放牛羊,十岁进学堂。十四为农耕,十八闹革命。党的书记四十载,一生为民两袖清。六十二岁离了休,革命传统没有丢。晚年余热办实体,以劳为乐度春秋。”这是陈文昭2006年8月在撰写的回忆录中对自己的总结。陈文昭,舞钢市武功乡首帕陈村人,现年78岁,中共党员,离休干部。他幼年时就跟着父亲给地主种地、放牛羊。在他10岁那年,父亲劳累成疾,不幸去世。11岁时,哥哥和弟弟相继因病早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毅然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在那个年月里,他给国民党拉过兵车、给日本鬼子挖过战壕,耳闻目睹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惨状和日本鬼子侵略我国烧…  相似文献   

17.
<正>湖北宜昌、西陵峡口、下牢溪旁,有个宝地,名叫“三游洞”。这里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声名远播。公元819年,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兄弟和元稹同游此洞,史称“前三游”。公元1059年,宋代大文豪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一同来游过此洞,史称“后三游”。其实,除了苏轼本人,他的老师欧阳修、  相似文献   

18.
白善烨将军的《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是一本具有历史和思想深度的战争回忆录。对于朝鲜战争的最初记忆,我是从父亲——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口述中知道的。那时候,我很小。记得是冬天的夜晚,窗外大雪纷纷扬扬,一家人坐在农村乡间的土炕上剥玉米。父亲语调沉重地给我、弟弟和姐姐讲述了那场他亲历的残酷战争。父亲的故事很长,我只隐约记得父亲说,朝鲜的冬天很冷,  相似文献   

19.
陈烈 《出版参考》2004,(10):25-25
祖母去世以后,父亲成了孤儿,哥嫂因再雇不起店员,强令父亲辍学,在药店当了一名学徒,小小年纪,便做了店铺的伙计“抓抓匠”,这对于生性活泼、热爱学习的父亲,心灵深处无疑是巨大的创伤。60年代,父亲经常下去搞农村调查,空闲的时候,他和同事聊天还常常忆起童年的生活故事。我听奚原伯伯讲,父亲曾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做买卖的叫“生意人”吗?  相似文献   

20.
扬子 《兰台内外》2008,(4):15-15
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的经历,绝对不“平凡”:父亲惨死于绞刑架,两个弟弟死于谋杀,她与母亲都曾遭遇长时间的牢狱之灾,两度担任总理,又两次被解职,直至流亡他乡。不会有人想到,2007年12月27日她在拉瓦尔品第市竞选集会上走完了她的悲壮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