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粤东客家地区,是世界公认的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近代粤东客家地区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降,安徽自然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一方面严重破坏近代安徽农村的水、生物、地质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破坏了居住、交通、生产等社会环境。江淮地区过度的经济开发,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频繁的自然灾害又使安徽乡村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自然灾害现状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可以导致社会系统失去稳定和平衡的非常事件,使社会产生损失或导致社会在各种原生的和有机的资源方面出现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全球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据1995年12月11日至15日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早期儒家对自然灾害非常重视,他们深刻认识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消除隐患,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活动,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就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从管理对象、学科分野、社会环境存在必要性。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影响相关机理、利益相关机理、情感相关机理、环境相关机理。实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要做好三点工作,一是科学构建社会协同框架,二是系统建立社会协同制度,三是切实保障社会协同条件。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均田制度的继续实施和田制与赋役制度的调整,特别是唐朝土地产权制度发生的变革,使土地私有制得到很大发展,为淮北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同时,由于当时淮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加之该区域农田水利的兴修,使农业经济走向繁荣,这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隋唐时期的淮北因之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高中地理设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模块,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的大潮中,高等学校如何深化改革,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带着这个问题,自费到徐州矿务局、淮北矿务局和淮北乡镇煤炭公司的厂矿企业、科研所(院)等十个单位进行了为期20天的社会调查。  相似文献   

9.
淮北市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历史沿革造就了淮北方言的特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对淮北方言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晰看出其在共时层面上具有的特色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直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淮北数经战乱和军事割据之难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曹魏、西晋屯田的推行和北魏均田制、三长制的实施 ,对于淮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农业经济为例 ,分析了当时淮北经济恢复与发展的状况 ,进而说明社会安定与否与经济盛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元明以降淮河流域灾害频发。面对灾害,封建官府和民间社会都曾采取过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措施,应当一定程度上肯定这些保障和救助措施,尤其是社会和民间组织应对灾害时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中国是多虎之地.虎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当时生态环境的优越.中国史籍中不乏人虎和谐相处的记载.出于生存需要,且智识的局限,人类长期视虎为害敌.近数百年里,由于火器的应用,终于灭绝了绝大多数虎类.淮北的开发远早于江南,汉唐时均有大量的虎事记载,明清时虎迹已极为罕见.江南虎事主要出现于六朝以后,明清时仍不绝于书.不论淮北,还是江南,人类在灭绝虎类的同时,也摧毁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地也有一地之文学。燕赵文学滥觞于先秦,在魏晋北朝进入勃发期,隋唐和元代是两个鼎盛期,明清两朝借帝都腹地之利持续发展,为踵武期。对燕赵古代文学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为"燕赵文化"提供更为生动清晰的面貌和更真实厚重的内涵,并有助于揭示地域文学的兴衰流变与社会背景、历史地理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深入、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中土文献中很多神话人物都具有体形巨大的特征,但将身形长大作为族别特征的当数春秋时期的长狄。据《山海经》记载,大人国存在于东方和北方的海外,后世衍生出许多新的传说。唐代以后的史籍,明确记载大人国是在新罗与日本之间,并产生了一系列航海者从巨人手中脱身的历险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在宋元明清文献中不断重复,而细节则不断被夸大,事实因此而演变为传奇。《镜花缘》利用并发展了这些传说,用"大人国"来表达社会理想,而以与"长人"有关的闲谈来揶喻现实,讽刺世情。  相似文献   

16.
入世进取、建功立业,是中国古代学中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先秦是它的形成期,汉魏六期是它的发展期,唐宋是它的鼎盛期,元明清是它的变勒期,这个主题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华北地区贞节观念的形成经历了辽、金、元时期的积淀,虽然目的同为激劝风俗,但明以前妇女贞节观与明代有甚大区别。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这与当时重要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也受当地忠烈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妃甸考     
曹妃甸是由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滦河蚀余三角洲岛,自明清以降曹妃甸名称经历了从漕(曹)北店到曹妃殿再到曹妃甸的变迁过程,而每一次变迁都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曹妃甸岛的变迁和人们对该岛的开发状况。明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反映了明代及以前曹妃甸岛的"古店甘泉"和漕运状况;而清代的实地测量不仅揭示了当时曹妃甸的具体面积,也表明从同治到光绪期间该岛的变迁有加剧的趋势;曹妃甸岛上灯塔的兴废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岛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在南宋以前曾长期为中国经济文化先进区域,自南宋以后却渐趋衰落,典型地表现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个中原因不一而足,史学界分别从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本文在综合现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造成淮河流域衰落的原因进行整体探析,进而探寻其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20.
依据《水经注》和明清时期合肥方志对合肥地域流经的南淝河予以考述。指出,南淝河在中国古代的某些历史时期称为施水,而不是一般俗说的南淝河就是施水。到清朝中后期,合肥志书分析古代肥水、施水之源与流合走向的变迁,已较为合理,尤其是论肥水、施水在清以前居于芍陂和巢湖两大湖之间的变迁,见解有独到之处。进而提出,古代江淮河等水系走向已与今日区别甚大,今人更不可用今日流经简单揣测古时走向。要以历史时期地理变迁的角度审度,历史地看待古人对江淮等水系描述的一些言论;后人必须明白,同样是讲施水,《水经注》中的施水,与晚清人讲的施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