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与认识的关系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要求正确认识的指导.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实践能力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的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等等.具体来说,是指动手、交往、实验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人类实践的本质就是创造,创新精神是以实践为依托的.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应为重视培养创新精神,也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与认识的关系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要求正确认识的指导。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实践能力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的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等等。具体来说,是指动手、交往、实验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人类实践的本质就是创造,创新精神是以实践为依托的。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应为重视培养创新精神,也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地列入了要使学生具有初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处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比较模糊,也没有形成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认识方法。所以,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认识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我国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教育,以理论去认识世界,但是要以实践或实际的动手操作去改造世界。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关系,深入探讨动手能力的内涵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 统计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人们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统计活动就是对客观实际作调查研究,占有大量材料,从量的方面探讨事物的联系,认识客观世界。 认识从实践始,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从统计工作的经验中总结出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统计学,统计学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提供统计方法。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就是有组织地调查、整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数量方面的资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心智在认识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主体与世界相关联的过程中,是指主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生产实践等活动中通过意向性的指向能力产生的驱动认识和实践活动、设定对象的理解、决定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6.
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我们不仅要检验认识,还要检验实践。真理标准涉及如何判定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标准则涉及如何判定实践是否正确,从真理标准到实践标准,既是认识发展的表现,也是我国改革深化的要求。把握这两个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就是检验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8.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以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于实践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智力和能力。智力是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包括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包括诸如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智力和能力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又紧密联系,彼此影响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9.
目标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后天的、存在的、广义的能力概念,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非常重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认识、探究与发现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因而在知识方面,它更注重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知识。  相似文献   

10.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以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于实践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智力和能力。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习惯思维只是把人的思维活动简单地等同于人的认识活动,因而把更为重要的建构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的思维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混为一谈。在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的思维观看来,人的思维活动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与建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思维的内在统一,即既要解释世界也要改造世界的内在统一。任何把人的思维所内在的这种区别和统一关系割裂开来或重合起来的做法,不是导致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导致形而上学的实用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活动,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没有价值意识,人类就不会给自己提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因此,人们历来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效果。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价值性原理和“有用就是真理”这一实用主义命题的区别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仅仅以这一点去概括实践则是片面的。因为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连同其中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被忽视了。我们知道,认识世界的感性活动,其直接结果并不在于改造客观世界,而是形成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然而认识世界的感性活动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就其作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正以它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它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强了对丰富多彩世界的认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综合能力。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而发生的联系,从而使解决主、客观一致的问题由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沟通主观和客观并使之达到一致的特殊功能。通过实践,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来;同时,人的主观意识经过实践的中介,又转化、实现为物质的现实。主观和客观是区分反映外部世界的人的意识与意识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一对哲学范畴。主观并不就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谁在认识,是认识者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这个主体是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中的在思之我,而不是我在之思。我在之思是主观,即认识  相似文献   

16.
梁胜荣 《文教资料》2009,(5):129-13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是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断的动力.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创新的前提和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学生应该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便将来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除学好创新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外还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学科教学,就是教师按照一定步骤和方式方法,带领引导学生学习具体学科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综合与实践"课程为何要切入其它学科教育?这问题牵涉到课程的定位问题,就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来看,一致的认识就是通过活动课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5):I0005-I0005
第十五讲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  相似文献   

19.
知识是人们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现象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和规律;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中学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以下物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青岛市嘉定路小学高振芸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首先具有客观现实性。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活动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我们小学语文“活动课”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实践活动。“活动课”,顾名思义,是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