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种类逐年增多,也出现了诸如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等突出问题,阻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实现。感恩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目的是通过论述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分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贫困生感恩教育措施,为学校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提供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高校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基于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阐述了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部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体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保障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受助群体,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然而,笔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现,部分受助学生在生活上脱贫了,但在精神上还没有"脱贫"。他们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自强自立的主动性不强,感恩意识欠缺,只懂索取不懂回报,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教育急待加强。本文分析了内观疗法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探索了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旨在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相似文献   

4.
廖远志 《考试周刊》2013,(95):157-157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多元化的资助模式逐渐形成,在物质上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受资助的学生中却出现一些感恩缺失的现象。本文从资助过程中感恩缺失现象入手,分析了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增大,各大高校普遍都建立起了一整套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免"资助体系。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受助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阐述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讨论和分析导致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提出加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已形成了以经济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为辅且强化育人功能的比较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但受资助学生仍存在责任意识及诚信缺失,依赖心理滋长,能力培养不足及心理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社团化管理受助学生以增强感恩意识,将日常教育活动化并突出励志教育,将助学贷款工作全程化并强调诚信教育,借助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强化能力锻炼,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心理素质等方式提升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转变资助工作观念、创新资助工作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中心、二转化、四融入、八主题”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新模式以精准资助机制、精准育人机制、精准管理机制3项机制为工作机制,以协同育人平台、精准帮扶平台、银校合作平台三大平台为工作平台,以“十佳学子”评选活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浸润式育人活动三大活动为特色活动。新模式实现了资助制度建设规范性与精神关怀人文性的统一、资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受助学生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和教育的改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普及广泛,在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需要优化教育结构。本文从感恩意识的内涵入手,谈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指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刻不容缓,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和原因,并就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提出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和政府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投入大量资金资助贫困生,让他们能接受同样的教育。但近年来,部分受助农村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对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期,高校扶贫工作已经进入精准资助阶段,该阶段的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困惑:部分物质资助未能有效利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结合程度不够。所以在精准资助阶段,资助工作者需通过多种方法精准确定受助学生,有效利用物质资助。同时结合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有机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在学校层面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学科教育、学生管理、学校环境建设和制度约束等方面构建高职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体系,促进高职受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受助学生能否实现从接受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角色转变是资助工作能否实现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以无偿资助模式为主的高校资助模式以及因家庭贫困而导致学生产生的消极心理因素影响着受助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形成,不健全的育人活动反馈机制也同时影响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因此,完善发展型资助模式,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扩大资助育人活动的效果辐射范围,成为构建受助学生主体责任意识、共助贫困学子实现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有效途径,资助的不同类型和途径有不同的育人功能,高校资助工作有其特殊性,因而资助工作要与育人工作密切结合,高校资助工作要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种资助政策的不同育人功能,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资助工作开展育人教育,使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诚信、自立、自强、感恩等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高校贫困生数量的增加,受助生数量也随之增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受助学生存在感恩缺失的问题。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对其进行物质上的支持,使其能完成学业,更要注重发挥学校"五项"教育作用,使受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志品格,达到自我激励,感恩回报的目标。应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实现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建设感恩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依据对高校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感恩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影响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结合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际和受助贫困大学生自身特点,尝试构建一种学生组织引领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导的五维感恩教育模式,并明确了该模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全飞 《文教资料》2010,(30):236-238
感恩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精神美德。近年来,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生帮扶的力度逐年加大的同时。受助学生群体中也不可否认地出现了“感恩缺失”的现象。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阐述了感恩教育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瑞华 《时代教育》2014,(7):212+23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加,保障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加大贫困生补助的同时,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分析高职院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研究,通过建立感恩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资助育人的精准转向能够有效解决资助主体(学校)在供给侧和受助主体(学生)在需求侧,单方和双方之间资助资源的效益性问题,对维护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光华 《广西教育》2023,(17):36-39
本文分析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资助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资助育人体系下影响思政育人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论述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开展农村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提出创新资助育人管理模式、开展多元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加强受助学生自我教育等思政育人路径,形成“解困—育人—成长”的资助育人机制,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资助过程中,要把扶困与扶志,扶困与扶智结合起来,构建“育志”“育智”双螺旋型育人体系,探索育人新思路、新模式。探索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